生 [shēng]
会意字,甲骨文的字形,上面像初生的草木,下面像是地面或土壤。金文字形在中间多加了一个圆点。
说文解字《說文解字·生部》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段玉裁注:下象土,上象出。
「生」的本义就是草木从土壤中生长出来,而且不断生长的意思。
以“生”为偏旁的字
从「生」的会意字:青(青蓝色)以「生」作意符的形声字:丰(草木丰盛)、産[产](生育)、姓(母系氏族的族名)、性(生物的生殖功能) 以「生」作声符的形声字:牲(供祭祀用的全牛)、胜(本义是腥臭)、笙(古簧管乐器)、旌(旗帜的竿头)、甥(舅舅的外甥)
文献选读
《詩經·邶風·谷風》
既生既育。
《詩經·小雅·正月》:
父母生我。
成语典故
生生不息
生生:生而不绝地孳生繁衍。不息:新陈代谢、死而复生。
《周易·繫辭上》:生生之謂易(變)。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順命》: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後生。生命在天地阴阳的不断转换中,永不停息,没有终止。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自然界生物生长的一般规律。我们人类是不是也应该遵循顺应四时而生活的规律呢?
性 [xìng]
形声字,在古文字中与“生”写成同一个字,本义是动植物的生殖功能。
文献选读
《孟子》
食、色,性也。
食与色,是所有动物的两大自然本性。
《淮南子·泰族訓》
民有好色之性,故有大婚之禮;有飲食之性,故有大饗之誼;......因其好色而制婚姻之禮,故男女有別。
正因为好色与饮食是所有动物的两大天然本性,所以古人自从华夏文明之初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把人与动物相区别。于是就为“人”制定了一些礼法,如:“人”不能因为吃饱肚子,就偷别人的来吃、抢别人的来吃,而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人”不能因为好色而奸淫,一定要通过婚礼这种形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华夏文明就是这样处处都在强调节制、约束“人”的动物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