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肉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时期,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就是一种用盐腌制的咸猪肉。河北平山、灵寿等县,家家户户都有在寒冬腊月制作腌肉的传统。水渣沟腌肉制作技艺就是借鉴了古代人制作腌肉的方法,经过人们改良创新,形成了一道精湛的工艺,代代相传,发展至今。
水渣沟腌肉制作技艺工艺独特:采用山区农户散养猪,经检疫和专业屠宰,精选肉材(前膀和后座);用大料、八角等十余草本植物香料熬制老汤,以备后续环节中作为煮肉用汤;切肉、洗肉(10厘米大小的方块,用清水漂洗三到五遍)、煮肉(放入清水锅中煮至五分熟祛除猪肉中的残留物质,再放入调好配料的老汤锅中煮至八分熟,捞出)、蘸蜜(将煮好的肉块倒入槐花蜂蜜水中反复搅拌,每块肉都均匀蘸满蜂蜜)、炸肉(将肉块放入烧沸的花生油锅中炸2分钟上色);裹盐(第一次为初盐,第二次为大盐);油封(裹好盐的肉块整齐地摆放于消毒灭菌完成的罐内,再用一级的压榨花生油来油封,油的水平面必须高于罐内肉的水平面);密封(专用胶带)存放约72个小时,方可出售。
该项目2020年12月列入第八批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水渣沟腌肉代表性传承人为樊利堂。
小提示:想吃腌肉面、腌肉包子以及相关菜品,可以到平山县城水渣沟腌肉面饭店。
正定八大碗
在文化名城正定,用“八个碟子八个碗”待客的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婚嫁时招待亲朋“八大碗”成了必不可少的菜式。
“八大碗”这道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菜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传,常山赵子龙打了胜仗时,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菜犒劳将士。跟随赵子龙的厨师与一些将士,年老退役返乡后将赵子龙犒劳将士、宴请好友菜肴的做法带回老家正定,并且不断改进。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观念开始崇尚“八”这个字,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这种四碗肉菜和四碗素菜的形式在唐代时被定型为“八大碗”,并广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四碗肉分别精选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这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别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一般选料为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
八大碗中的肉菜花样繁多,如酥肉有小酥肉和大酥肉之分,小酥肉以肉末加淀粉炸后切条装碗浇汤,大酥肉则将五花肉切成菱形块但不切断肉皮,再加瘦肉末以花刀轻剁,至肉末与五花肉融为一体,而肉皮始终不断-——这可真够费事的。素碗根据材料做法各不相同,简单点的如粉条海带一类,以高汤煮或蒸入味即可。复杂些的如江米丸子,要手沾凉水将煮熟的江米趁烫揣烂,裹馅炸好,再装碗蒸,上桌前撒白糖。
传统的八大碗需要传统的灶来完成。这种灶为长方形,顶头是一口大锅,为蒸碗所用,大锅向后为一溜对称的6个或8个小锅(也叫后锅),灶的顶端为烟囱。大锅在蒸碗时,后面的小锅用来炖素菜。
正定八大碗的特点是荤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与馒头、大米饭相搭配,吃起来满口留香,咽下去回味无穷。提到正定的“八大碗”,就不得不提“宋记八大碗”。现在“宋记八大碗”的“掌门人”宋秀海做了几十年的传统八大碗,将八大碗由八样开发到了十几样。
该项目2007年6月列入石家庄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6月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定八大碗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宋秀海。
平山“油鬼”
“油鬼”是平山最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堪称平山一绝。它是一种油炸食品,色泽金黄,吃起来清脆喷香回味无穷。曾流行于平山县东回舍、北街一带。
“油鬼”,看起来与油条相似,但其中间作折身状,似一跪着的小人儿。炸“油鬼”,选用油料为头秸芝麻轧制的生芝麻香油,对面粉的质量要求也特别高,对和面时所用原料的配比、水温要求也相当严格。出锅后,晶莹剔透,酥脆可口。
炸油鬼制作程序如下:首先是“兑花”,即将一定量的盐、碱、矾兑成溶液。接下来和面、饧面。第三步“墩条”和饧面,即把面切成数块,用手将其在案板上墩成团,然后再饧。第四步“包条”,把饧好的面团捋成长条,切去两端不规则的部分,揉在一起做成薄面皮,包在中间形状规则的面棒上。第五步“做条”和“拧花”,将包好的“条”进一步捋扁平,切成若干扁条状小面块,把小面块从中间折叠一下,用一根形似筷子的压杆在上边压下一道沟痕,然后将其拧成螺纹状。第六步下油锅炸。期间需用长筷子将油鬼从折叠处撑开。待炸到色泽金黄、蓬松饱满时,即可出锅。
该项目2011年1月列入石家庄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平山油鬼代表性传承人为米明芹。
小提示:想尝尝平山“油鬼”,可以到平山县城柏坡汇源饭店。
深泽西河肉糕
西河肉糕起源于深泽县西河村,不仅闻名于深泽及周边各县市,在石家庄、天津、北京等地也久负盛名,是深泽县最为著名的小吃烧饼裹肉的主要原料。西河肉糕不同于其他类似产品的特点是口感和味道,特别是口感,讲究入口香而不腻,既滑爽又稍有弹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