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位琴艺高超的音律大师,他的名字叫做伯牙,姓俞。伯牙年轻时就非常聪明好学,曾经拜过很多高人为师,琴技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够完美地表现出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有一天,伯牙回到楚国探亲,途中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停下来休息。这时正值八月十五中秋夜,面对着清风明月,伯牙不由自主地思绪万千,于是独自在船舱中开始弹奏琴。琴声悠扬,渐入佳境时,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叫好。伯牙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背着扁担,手拿板斧。伯牙暗自吃惊,不相信一个樵夫竟能听懂他的琴声,便请他进船舱细谈。那樵夫也不推辞,只是脱掉身上蓑衣斗笠,露出里面的一身青衫,走上船来。
伯牙让人拿来一张琴,放在樵夫面前,开始和他探讨琴理。他本意是想考考樵夫,没想到樵夫竟然对琴理和乐理都十分精通,让伯牙大为惊讶。为了测试他是否真的懂得音乐,伯牙故意弹奏起赞美高山和奔腾澎湃的流水的曲调。樵夫听后赞叹不已,说他仿佛看到了泰山和滚滚而来的河水。这两句话让伯牙认定樵夫是自己千载难逢的知音。他激动地站起身来,说:“先生真是我的知音啊!我还没问先生大名呢?”樵夫也站起来,告诉伯牙他叫锺子期。
当晚,两人一边喝酒一边抚琴,畅谈乐理,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色渐亮,船上的水手们整理好一切准备开船,而伯牙则起身告别锺子期。两人相互挥手告别,内心充满不舍之情。他们约定在第二年的中秋夜再次相聚。
一年转瞬即逝,第二年的中秋节到来,伯牙心中惦记着与锺子期的约定,便向晋王请假,前往去年他们相约的江边。在中秋之夜,伯牙命人将船停在去年的泊船处,站在船头等待锺子期的到来。然而,整夜等待,却始终没有等到锺子期的身影。伯牙心中感到异样,第二天一早就下船,沿着岸边一路前行,试图打听锺子期的下落。
走到一个山谷前,伯牙看到路边出现了一个衣衫整洁的老者,他便上前询问附近是否有钟家庄。老者听了伯牙的问题,却突然落泪,问他:“你去钟家庄找谁?”伯牙如实相告,老者听后更是悲痛欲绝,说锺子期已经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俞伯牙听闻深感悲痛。他跟着老者来到锺子期的坟前,拿出琴来,坐在那里弹奏着悲伤的曲子,泪水不断地流淌。他感到失落和孤独,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他的音乐了。他甚至摔碎了他的琴,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弹过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行为需要得到回应和认可。即使我们有着出色的才华和技能,如果没有人能够欣赏和理解,那么这些才华和技能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寻找知音,让我们的才华和技能得到认可和回应,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活出自己的价值。真正的知己,是那些能够读懂彼此眼神,理解每句话的含义的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语言,不需要花言巧语也不需要长时间相处。他们不会因为外表或财富而对彼此产生偏见,而是欣赏对方的真实本质。在知己面前,我们不需要刻意隐藏自己,因为他们能够看到我们的全部。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珍惜这样理解、真诚、懂得欣赏、敢于担当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