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艸部》: “莲,芙蕖之实也。从艸,连声。”
译文:“莲,芙蕖的子实。从艸,连声。”
《说文》艸部,形声字,今为艹部。
“莲”的本义是莲子。如《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也指莲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花大,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称“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肥大而长,有节,称“藕”。种子和地下茎均可食,也叫“荷”、“芙蓉”、“芙蕖”、“菡萏”。
莲是佛家的最爱,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时结成的文社因寺内有白莲花,所以叫莲社;佛像下面的莲花状坐台,叫莲台;佛寺的别称叫莲宇;佛教净土宗的异名是莲宗;因西方极乐世界多生莲花,又叫莲邦,莲界指的是佛家净土世界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正暗合了佛家之意。其实除了《爱莲说》,周敦颐还有一首小诗《题莲》:“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两个作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浓浓的禅意。
嘉祐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一百一十九字的散文,就是这首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今湖南人,北宋哲学家,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资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周敦颐在当时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但是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也被认可。二程的父亲是大理寺臣程珦,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二程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
也曾与王安石论道互相解惑,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解职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相互间仰慕已久,在京城,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颐应邀造访了王安石。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了崇敬,相见恨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他还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忘记了睡觉和吃饭。
再经过朱熹的推崇,周敦颐的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