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课文是什么时候写的,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的批注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3 19:57:36

16 表里的生物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感受科学魅力。

语言运用: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思维能力:能够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对人物进行评价。

审美创造:体会“我”善于思考爱观察的精神,树立科学精神。

【课前解析】

关注文体特征:《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

关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注文中插图: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关注文章结尾:文章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的话”指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为什么不说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关注字词:“脆”字要提示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4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1.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4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标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件3)

教师导入新课:我们身边的生物千千万万,各有各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你们听说过表里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就坚信爸爸的表里藏着一个小生物,我们一起去探寻表里生物的秘密吧!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有一次*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代表作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出示课件5)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6)出示词语:蝎子 钵子 蝈蝈 机器 钟楼 街心 盲人 单调 齿轮 唯恐 丑恶 恐怖 证实 蟋蟀 蛰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读准词语“蝎子 ”“钵子”“盲人”“蟋蟀”等词语。

读准多音字:单调diào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可以帮助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

(4)(出示课件7)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观看写字视频。

重点指导“脆”等容易写错的字。

(出示课件8)书写“脆”字时注意右半部分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9)教师出示要求: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出示学习提示: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想想围绕“表里的生物”每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

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10)预设1:我找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第1自然段的“小时候”,第3自然段“一天”,第10自然段“过了许多天”,第12自然段“此后”,第20自然段“后来”。

(出示课件11)教师出示要求:请根据圈画内容梳理表格。

预设:

表里的生物课文是什么时候写的,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的批注(1)

(出示课件12)教师提出问题:请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但父亲不许“我”动手表,这让“我”很痛苦,后来父亲打开表让“我”观看,并解答了“我”的疑问, “我”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只小蝎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是如何证实自己的观点的。)

2.(出示课件13)教师出示要求: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学精神”,说说文中的“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是怎样探究的。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

生默读课文,并用笔圈划。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14)预设1:我圈划的是第1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我那时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知道这句话是“我”当时的想法。

预设2:我圈划的是第1自然段的相关语句“那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以及第2自然段当中“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他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这是作者产生的疑问。

预设3:我圈划的是第9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这句话是作者的大胆猜测。

预设4:我圈划的是第12自然段的相关语句“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爸爸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预设5:我圈划的是第13自然段的相关语句“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是作者得出了结论。

预设6:作者又提出了新疑问,我找到的语句是第18自然段“为什么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预设7:紧接着“我”又有了新的猜测,我圈划的是第19自然段的相关语句“大半是因为他有好听的声音吧。”

(出示课件15)教师出示课件梳理小结:根据同学们找到的相关句子,我们可以知道“我”我研究思考的过程是交代“我”的想法——产生疑问——大胆猜测——证实猜测——得出结论——新疑问——新猜测。

设计意图:清楚小男孩心情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将小男孩的心情变化与这个星期天里的时间推移结合起来,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我课文内容。)

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6)

教师提出问题: 作者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你能举出一些事例反驳他吗?

预设1:小溪流淌的声音

预设2:火山爆发的声音

预设3:风声、雨声、雷电声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感受人物形象(出示课件18)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总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了解了“我”探究和思考的过程。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去感受人物形象吧。

二、

品读文句,交流感受

(出示课件19)

(一) 教师提出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

学生思考问题并小组交流。

1.“我”是一个爱观察善思考的孩子。

(出示课件20)交流语句: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学生汇报交流:这句话是作者的的想法,通过这句话可以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交流语句: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有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学生汇报交流:通过“早晨”“夜里”“夏天”“秋晚”这几个时间词,可以感受到在“我”无时不刻在观察,“我”是一个爱观察的孩子。这段话当中还写到了许多“我”观察到的事物——“鸟”“狗”“蝉”“虫”“钟”“三弦”,这种种事物也正是“我”爱观察的体现。

交流语句:哪里有死东西回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学生汇报交流:通过这两句话可以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出示课件21)交流语句:没有一刻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学生汇报交流:通过这句话可以感受到“我”是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2.“我”是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

(出示课件22)交流语句:“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学生汇报交流:通过这几句话我感受到“我”是一个好奇心比较强的孩子,其中“我爱听这表的声音。”运用了语言描写,“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运用了动作描写。

3.“我”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预设1:我找到的相关语句是第9自然段当中——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这句话是心理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我”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出示课件23)预设2:同样运用了心理描写的句子还有第10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句话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我”是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

4. “我”是一个执着的孩子。

(出示课件23)预设:我找到的相关语句是第10自然段——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第11自然段——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从这几句话中我感受到“我”非常的执着。

5. 补充。

(出示课件24)预设1:我找到的是第11自然段的语句——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面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的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这段话也让我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出示课件25)预设2:我找到的是13~18自然段中一连串的问句——“为什么还要蒙着一层玻璃呢?”“为什么呢?”“为什么把他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样好的表里?”从“我”的这些疑问中,我感受到“我”是个好奇心强且执着的人。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精神。)

(出示课件26)教师引导:思考:为什么“我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

预设1:“我吓了一跳”是因为想不通为什么表里会有蝎子。

预设2:“感到愉快”是由于大胆的猜想通过长期仔细的观察得以验证,成功的喜悦带来了欢乐。

(出示课件27)教师出示问题: 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句子:我只想,大半是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预设:“我”的心中充满了美妙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6. 小结。

(出示课件28)教师引导:一起来说一说“我”的特点吧!

预设:爱观察 善思考 好奇心强 想象力丰富 执着 ……

(出示课件29)(二)教师提出问题:句子中“这样的话”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说了”?

交流句子: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预设:后来慢慢明白其实表里没有生物。

(出示课件30)(三)教师提出问题:你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呢?把你的相似经历讲给同学们听一听吧。

预设:小时候,我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妈妈告诉我:“你是从花心里钻出来的。”我高兴极了,我把这个惊人的发现告诉小伙伴们。小伙伴们半信半疑,还和我一起蹲守在盛开的鲜花旁边,观察有没有小孩子从花心里面钻出来。当然我们什么也没有看到。后来,我慢慢长大了,懂得的知识也逐渐多了,通过看一些书籍,了解了人是从哪儿来的,就不再说类似的话了。

设计意图:讲童年的美好经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习作能力。)

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2)

课文通过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有个小蝎子在表里面。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爱观察、善思考,并且非常执着的孩子。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3)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钟表为什么会发出嘀嗒声》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四、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4)

教师出示问题:有人觉得文中的“我”太无知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预设:不赞同。“我”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儿童的思维去认知事物,正是这种好奇心引领我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5)教师布置作业:查找并阅读冯至的作品《彩色的鸟》和《猫儿眼》,把这些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听。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课文是什么时候写的,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的批注(2)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