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之前,由于没有白砂糖,人类对于“甜”的体验始终停留在原始阶段,甜点的概念也不甚丰富。在中国,除了时令水果,只有甜酒(醴)和麦芽糖(饴)之类的食品能跟甜食沾边;在欧洲,大概算得上甜食的只有蜂蜜水和葡萄汁。一直到十七世纪,蔗糖产业兴起之后,人类才开始大规模食用甜食,经过200多年的“甜蜜实验”,到了十九世纪,“甜点”的概念正式诞生于人类文明中。
法国甜品店的酥皮
所谓“甜点”在中国的正餐习惯中,并没有“甜点”的位置,即便到清朝末期,宫廷内改良了很多西式点心,但那些甜食也跟正餐没有多少瓜葛,只是作为喝茶时的陪衬,所以在中文里,并没有跟英语“dessert(甜点)”相对的名词。
各种甜点
当然,英语里的“dessert”也不是原生词,而是一个借自法语“desservir”的舶来品。1593年左右,法语中首次出现了“desservir”一词,指的是“收拾餐桌后所吃的”,即饭后甜点。在法国的正餐序列中,一般先出前菜、汤,然后是海鲜、蔬菜和肉类等主餐,吃到八分饱的时候,撤去残席,端上一道甜点,满足食客最后的胃口。最后的甜点就是“desservir”。
十九世纪时,相对于现代社会对甜味的放纵,当时英国的甜点其实还有一些保守,比如有人记载1870年左右的英国宴会,正餐享用了七七八八之后,端上的甜点一般会是:小蛋糕、酥皮(pastry)、咖啡等等。
英国对味觉的克制,并没有影响跟它文化同根的美国。美式甜点始终秉持“尽兴”的原则,本着大快朵颐的心态,美式甜点的糖分都比较高,比如苹果派、布丁、冰淇淋、果冻,还有西瓜、哈密瓜、苹果、水蜜桃等甜到腻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