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圈是太极拳云手中的重要动作,其奥秘在于内外相合,息息相通。
具体来说,三道圈包含了身体动作、呼吸、内功练习等多个方面。
首先,身体动作要求呈"圆弧"状,腰需轻松旋转,臂需自然伸展。
其次,呼吸要与身体动作相协调,深吸腹式呼吸,吸气时手臂状态为“开圈”,呼气时手臂状态为“合圈”。
最后,三道圈的内功涉及到太极拳中的“气沉丹田”、“顶礼膜拜”等功法,内外相合,自然而然,才能发挥出三道圈的奥妙之处。
总的来说,在于身、心、气的完美结合,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娴熟掌握。
所有的太极拳架中,但凡是重复动作多的,都是核心势子,“云手”就是其中之一。拳架熟练了以后,会明显的感觉到——云手走的是“三道圈”,“手脚圈、肘膝圈、肩胯圈”。三道圈,圈圈都有气的中心圈,
云手一动,“手脚圈”就动,右手从下向上、向右走,手和左脚的脚后跟相呼应、相照应。再继续向右弧形走,依次对应是脚的外侧,脚的小趾趾甲盖,继续走就是脚的大脚趾趾甲盖,上面右手一翻,就走右脚的大脚趾、脚小趾、脚外侧、脚后跟。只要按照这个要领走,你的手上就有东西,手上就不空了,“手脚圈”左右手都一样。
“肘膝圈”,意想下边的手摸左边的膝盖,左边的膝盖躲着手,摸右边的膝盖,右边的膝盖接应我的手。
“肩胯圈”,右肩找左胯,另一边的左肩找右胯,这是“肩胯圈”要领。如果你掌握了,仔细体会,当时你就可以出功夫。
三道气的中心圈,大圈里面有气圈。比如搂膝拗步,动的时候也是欲落脚步,先找着胯再找膝,再找脚,要领是:手脚先走,手脚呼应后手膝相合,再肩胯相合,也是三道小圈气和;野马分鬃同样如此,手找肩,肩找手。肘开,手后开,其中圈中都有气。
在前面的几篇文章里,我都交代过站桩的问题,“浑圆桩”“无极桩”“动桩”都有交流,真正练拳进阶到高级阶段,太极拳是一步一个桩,什么桩?拳架中处处都有的“中定桩”。
比如:抱七星,就是一个桩,你把动作调整到别人推你不动的时候,这就是桩了;每个动作,从头顶到脚跟就是个桩,不管弓步还是坐步,一步一个桩,就在打拳里面站桩才出功夫。你看你练“抱七星”,开始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这么抱,站了一段时间以后,左脚一扣,右脚一摆,就换成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这架子摆了半天一倒过来,就是桩。可以不断变化,关键是如果有人来推你,你能应变自如,就叫中定。中定不是不变,是能应变,起脚说踢就踢,说蹬就蹬,这就是太极桩的诀窍。否则,你一天到晚练站桩,一点都不实用。
桩的核心在哪儿?源头在腰隙,就是两个肾的部位。有心的同修现在就可以站起来试一下,你的左腿是实腿,左边的肾部位就是轴,想象成中轴,你想怎么动都可以,站上这个桩勒住这个肾部,一切的变化就灵活稳定了。因此,打拳、站桩是一码事,站桩是静中求动,盘拳走架是动中求静,动亦定,静亦定,动静如一。
其实打拳与参禅打坐也是一回事,拳禅一如。为什么叫拳禅一如?我们站桩的时候,就是入静、入定,就想一,不想二,窍门在哪儿?你把意念集中在实腿大腿后面中央一点儿,你搁哪儿,你就站稳了。因为你想一,结果你的劲就出来了,这是练拳的根本,专注而不散乱,就不会乱动,就可以涵养精气神,就会守住你的生命能源,收住了自己的生命能源,就叫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