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在他当左徒时,主张对内改革对外抗秦,但这些 正确主张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非议,于是他被免了官职,并被流放到江南。在流放中,屈原写了长篇抒情诗《离*》,后来,听说郢城沦落的消息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农历五月初五,疫入汩罗江,决心以自己的死来唤醒人民,拯救祖国,后来,每到端午节,人们就以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明嘉靖三十二年,倭寇窜犯江南沿岸各地进行疯狂地走私抢劫,石 童子也爬上城墙,和成年人一起保护家乡。一天夜里,石童子看见几个黑影从城下爬上来, 连忙呼喊:“倭寇爬城了!”就在他呼喊时,后背被倭寇砍了一刀,等到人们赶来时,石童 子已倒在血泊里。喜定城保住了,而石童子却献出了年幼的生命,据说,他只有十一二 岁。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到日本一所学校里读书,1904年元 旦那天,学校把世界各国的国旗都挂出来,可是没挂中国国旗,吴玉章气愤极了,带着中国 学生找校方负责人提出抗议。最后校方只好承认了错误。10年以后,吴玉章已成为一个革命 家了。有一次在日本轮船上,看到挂起的万国旗上,仍没挂中国国旗。他毫不犹豫 地带领般上的中国同胞向船长义正严辞地提出抗议。船长见中国人这样爱国,又这样心齐, 忙赔礼道歉。吴玉章凭着一股爱国热忱,两次替祖国挽回了尊严。
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语文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课文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爱国热情。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自己的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