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共和国识别码》
作者: 李忠杰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处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广场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天安门前方两侧建有观礼台,东西对称,各7个台,主要用于国庆等重大庆典观礼的需要。观礼台起初是为开国大典而临时搭起的砖木结构建筑。1954年,按照著名建筑师张开济的设计方案,改建为砖混结构的永久性观礼台。
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稍南是*纪念堂,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侧是两座建于14世纪的古代城楼——正阳门和前门箭楼。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城楼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天安门广场及相关建筑群。
1961年,天安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6年,天安门广场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景观名“天安丽日”。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是紫禁城正门外的一个宫廷广场,东、西、南三面用围墙围成一片普通百姓不可进入的禁地。明清两朝曾是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体现着皇权的威严。
1914年5月,北洋政府的朱启钤启动改造旧都城计划。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修筑沥青路、瓮城等,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称为现代意义上的广场,威严、神秘的皇权被消解。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
1928年,国民党北伐胜利。7月,北平军政各界组织7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祝捷大会。8月24日,孙中山遗像被挂上天安门城楼,这是天安门城楼首次挂个人画像。
天安门广场是无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记载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程和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天安门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1954年,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户部刑部等衙署以及仓库棋盘街等建筑,在广场中建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8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总面积达44公顷,是莫斯科红场的9倍。广场上竖起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两侧建起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奠定了广场作为政治中心的基调。
1976年9月9日,*逝世。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改建——修建*纪念堂。
从1949年以来,天安门广场一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
从1949年到1959年,每逢10月1日国庆节,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1966年,*共8次、分10批在天安门广场接见了红卫兵和群众,总人数约1200万。
1953年3月5日,苏联最高*斯大林逝世,3月9日下午5时,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前举行了追悼斯大林的大会。
1976年4月4日,人民群众自发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声讨“四人帮”。
1984年、1999年、2009年的10月1日,三次举行阅兵仪式,由*、江泽民、胡锦涛分别检阅阅兵部队。正是在1984年天安门前的群众游行中,北京大学学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标语。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大地震。5月21日,为纪念地震中遇难同胞,天安门广场首次为普通民众降半旗。
2015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和阅兵仪式。
2016年9月30日上午,*和其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平常的每一天,伴随着太阳的升起,都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每个月的第一天,则举行更为隆重的大升旗。每天都有很多群众来到这里,观看升旗仪式,表达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