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六十九
皮鞋工艺之装配史
皮鞋工艺之装配史,是鞋部件发展到成熟阶段之后的必然历史阶段。因为,鞋的部件史的必然归宿就是鞋的装配史。
所谓“装配”,泛言之,就是把零件或部件配合成一个整体的工艺过程,使之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半成品,现代工艺所制造的产品,无不具有这种特点。按照现代皮鞋工艺和设备所制作的皮鞋产品或鞋部件,也必然具备这种特点,必然催生出皮鞋装配发展史。
皮鞋工艺的装配,就是把鞋帮、前衬(内包头)、后衬(主跟)、内底、外底、后跟等鞋零件和鞋部件装配成皮鞋的工艺过程,使之成为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皮鞋产品。
传统手工皮鞋工艺是配作,而非装配。所谓“配作”,就是一边选配又一边操作的工艺过程:如果鞋帮帮脚长些就要剪掉一些,如果前衬(内包头)和后衬(主跟)的坡茬不够薄就要片掉一些,如果内底的边缘与鞋楦棱边不齐就要修掉一些,如果外底太肥就要片掉一些……如此这般的“剪”“片”“削”“修”的操作,就是一边选配又一边操作的“配作”过程。之所以离不开“配作”的过程,是因为没有严格形状和尺寸的鞋部件所导致的。
这样的“配作”历史,至少从1876年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百多年,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现代机器皮鞋工艺是装配,而非配作。所谓“装配”,就是像组装自行车那样,既快又好地把各种零部件按照规定的工艺组装成自行车产品,无需像皮鞋配作那样在组装过程中有“剪”“片”“削”“修”的操作。
就皮鞋“装配”而言,从1980年初首次引进捷克斯洛伐克胶粘皮鞋装配生产线开始,便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装配元年”。
胶粘皮鞋装配生产线的试生产阶段,皮鞋的装配过程并非顺利。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设备安装和试运行阶段,按照合同约定的皮鞋款式的鞋部件和鞋装配的投产尚且顺利。但当投产新的皮鞋款式时,皮鞋的装配过程就遇到了诸如装配速度慢、装配质量差等意想不到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设备操作欠熟练、设备与鞋部件不协调、工艺装备误差大、鞋部件尺寸不一致等,从而减缓了装配生产线的运转速度和皮鞋质量。“消化吸收”捷克胶粘皮鞋装配生产线的鞋装配,就成了技术部门的重点工作。
一年之后,当捷克胶粘皮鞋装配生产线达到班产800双皮鞋的装配水平时,技术部门才“恍然大悟”地感到其中的奥秘:原来,鞋装配是个系统工程,是个与鞋楦头与鞋设计、鞋材料与鞋部件、鞋设备与鞋工装有密不可分的系统工程。
鞋楦头与鞋设计,是鞋装配之灵魂。它不仅与各项设计有关,更关系到鞋部件的检测、鞋设备的调整、鞋工装的制作等各个环节。鞋款设计时要在鞋楦上进行,鞋件和鞋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也要根据鞋楦而定;鞋部件的形状和尺寸是否合格要通过鞋楦检测,特别是诸如成型主跟和成型内底这样的鞋部件,只能通过鞋楦检测;鞋设备的调整,诸如后帮预成型机、绷前帮机、绷后帮机、胶粘压合机工作部分参数的调整,只能通过鞋楦进行;鞋工装的制作,诸如主跟成型模具和内底成型模具的设计和检测,也必须通过鞋楦进行。鞋楦头之所以是“装配”的灵魂,因为它不仅贯穿于鞋设计、鞋部件、鞋设备、鞋工装的全过程,更是贯穿于鞋产品或鞋部件装配的全过程。
鞋材料与鞋部件,是鞋装配之基础。鞋部件不仅有皮革鞋帮也有合成革鞋帮,不仅有皮革内底也有合成革和硬纸板内底,不仅有皮革主跟也有纸板主跟,不仅有木鞋跟也有塑料鞋跟,等等。不同材料的鞋部件,其物理性能也各不相同,必须对鞋部件和鞋装配设备及工艺装备的技术参数作必要的调整,以利于鞋装配的顺利进行。
鞋设备与鞋工装,是鞋装配之利器。鞋设备可大幅度提高鞋产品和鞋部件装配的生产效率,只要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生产线就可确保正常运转。然而,鞋设备的正常运转仅仅是鞋装配的主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鞋工装的配套就没有鞋款式的更新,鞋设备就会无用武之地。鞋设备与鞋工装,就鞋装配而言主要有后帮预成型与成型模具、绷前帮机与夹钳和拥板、绷后帮机与夹模、胶粘压合机与压模、钉跟机与打钉座。没有鞋工装的变化,决定了鞋款式的市场变化。
皮鞋的装配形式,就鞋部件而言主要有鞋帮、内底、外底等。以胶粘皮鞋产品为例,说明其装配的工艺流程。
鞋帮装配的工艺流程主要有:鞋面零件拼接、粘合、缝合、贴衬、装内包头、整饰等,使之成为完整的可供绷楦成型的鞋帮部件。
组合内底的装配工艺流程主要有:钉勾心、刷胶、活化、粘半内底、内底成型、削楞边等,使之成为完整的与鞋楦底盘形状和尺寸相吻合的内底部件。
组合外底的装配工艺流程主要有:底边刷胶、活化、粘沿条、修底边、整饰等。
底工装配工艺依次为缝制、模压、胶粘等三种。不同的装配形式决定了鞋装配的工艺流程。以缝制沿条皮鞋、模压皮鞋、胶粘皮鞋为例,说明其装配工艺流程。
缝制沿条皮鞋装配工艺流程主要有:钉内底、装主跟、后帮预成型、装内包头、前帮湿热、绷前帮、绷中后帮、湿热定型、修帮脚、缝沿条、起内底钉、缝沿条接缝、挤沿条、修帮脚、刷胶、活化、扣中底、压中底、修底边、缝外线、刷胶、活化、扣外底、压外底、挤沿条、定型、修底边、磨底边、脱楦、整饰等。
模压皮鞋装配工艺流程主要有:钉内底、装主跟、后帮预成型、装内包头、前帮湿热、绷前帮、绷中帮、绷后帮、起内底钉、湿热定型、帮脚粗化、脱楦、内缝帮脚和内底、刷帮脚胶浆、模压成型外底、整饰等。
胶粘皮鞋装配工艺流程主要有:钉内底、装主跟、后帮预成型、前帮湿热、绷前帮、绷中帮、绷后帮、后踵整型、湿热定型、帮脚粗化、刷胶、活化、再刷胶、再活化、扣抵、胶粘压合、脱楦、钉鞋跟、整饰等。
“装配元年”之后的十年,就鞋业总体而言,皮鞋装配工艺尚处于初级阶段。在鞋工艺、鞋设备、鞋工装、鞋产品等方面对皮鞋装配工艺的原理认识不足,认为有了装配生产线就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有些规模较小的皮鞋厂,有的花巨资进口了绷楦机,结果因绷帮质量差而仍改回手工绷楦;有的因机器绷帮生产效率上不去,原来缺少了后帮预成型设备,导致定位时间长;有的鞋厂,在机器绷鞋前仍需手工修内底,原来内底部件与鞋楦底盘不相符;还有的鞋厂,胶粘皮鞋的黏合力不足,原来压底的模具不配套……如此多装配问题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对皮鞋装配工艺的原理认识不足所致。绷帮质量差,是因为鞋帮的设计仍沿用传统方法,导致鞋帮的尺寸不符合绷楦机的力学原理;机器绷帮效率,缺少后帮预成型工序导致后帮未能有效地在鞋楦后踵上定位;机器绷鞋前仍需手工修内底,是因为内底达不到鞋部件的成型要求或底边没有倒楞;胶粘皮鞋的黏合力不足,是因为外底的粘合面受力不足或不均匀,缘于压合模具的不合理……结果,这些鞋厂花巨资买来的鞋设备或“刀枪入库”而搁置无用,或“忍痛割爱”而低价转卖。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外合资鞋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之后,不同国家不同特色的装配生产流水线、部件设备、技术设计、工艺管理的引进使许多中国鞋企的面貌发生了质地变化,真正达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前所未有巨大效果。
在1980年初的“装配元年”,是单纯的鞋设备引进,没有“软件”方面的技术设计和工艺管理,对引进设备应用完全处于“瞎子摸象”摸索阶段。装配生产线的生产管理、工艺管理靠摸索,鞋部件的设计靠摸索、工艺装备的制作靠摸索……
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合资鞋业,因设备硬件、技术软件、乃至皮鞋款式完全做到了“整体上马”,皮鞋装配工艺达到了“签约快、投产快、质量好”的历史最好水平,也由此推动了非合资皮鞋厂装配工艺的发展。
到了21世纪初年,中国鞋业的皮鞋装配工艺规模迅速扩大,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基本实现了皮鞋装配工艺现代化和皮鞋生产机械化的先进水平,生产规模和皮鞋产量举世瞩目,由此确立了制鞋大国的地位,也由此大踏步迈入皮鞋装配工艺的新时代。
作者:全岳
编辑:王克林
原载:《西部皮革》杂志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