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机市场的好日子就这样延续了10年,从2005年到2015年。我承认,业界用了10年时间,把一款果穗型收获机从样品发展到量产,并以此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玉米种植生产模式。
直到2016年,玉米机出现断崖式下跌,业界才不得不重新思考当初的命题,玉米收获械化的最后一公里在哪里?
其实,业界也知道,西方欧美发展的是籽粒型收获机。当然,人家的生产模式是规模化种植。果穗机和籽粒机两种机型,竟然决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模式。都说农机与农艺要相互适应,这又是一个典型案例。两种机型较量的本质,不是收获方式的区别,也不是产品技术路线的不同,其背后是两种生产种植模式的比拼。
那么,从果穗机到籽粒机,就不应是玉米收获机械化要完成最后一公里,而是从头再来。根本上来说,是实现玉米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型、提升和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