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会高估强者的实力而低估弱势一方的决心!
没有企业强大到不可战胜,没有企业弱小到不可一战!
国内某知名拖拉机生产厂家分享的数据显示,2022年CR5市场占有率为75.1%,同比增速约4.4%;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官方通报数据显示2022年拖拉机行业CR6的市场占有率为74.92%,同比增速约8%,按照商业界通用的评价模型,国内的拖拉机行业处于多寡头垄断阶段。
2023年一季度,进口的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福格森等品牌频频出现卖断货的现象,一拖东方红、潍柴雷沃的国四机也是货源紧缺,尽管涨了价但是产销量仍在增长,当然占有率也在增加。
与此同时,在浙江永康农机展上浙江星莱和公司展出了TA25小轮拖,宣告了这家在插秧机上高举高打的实力企业进军中小拖市场,在前不久笔者考察山东临沂的碧桂园皓耘工厂时看到300马力的动力换挡拖拉机已批量投放市场,从碧桂园出来后考察了山东潍坊的产业集群,夜访萨丁厂区时看到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忙碌异常,据说也是出现供货紧张的局面。
一方面是“马太效应”凸显,另一方面是有实力、有背景的强大的竞争对手入局以及二级品牌事实上的崛起,国内拖拉机行业进入了异常复杂的动荡格局。
那么国产拖拉机行业是不是已进入了某些专家所判断的洗牌期,大量的拖拉机企业将死亡或退出市场竞争,不久将只会留下三五家呢?
笔者认为国内拖拉机行业进入洗牌期不假,的确也会有大量的品牌死亡或遭淘汰,但是行业只会留下三五家则不一定,另外谁被淘汰,谁能留下来也充满了未知数,因为国内农机行业整体仍处于增长期,不确定性大于确定性,拖拉机器行业的竞争格局还未见分晓。
一、政策性洗牌,决定了洗牌的阶段性和不彻底性从行业洗牌的方式上,粗线条的可分为市场洗牌、政策性洗牌,其中市场洗牌是由实力企业或几个实力企业联合发起了洗牌,目的消灭弱小的竞争对手,净化行业竞争环境,恢复或重建行业良性的竞争秩序,这种洗牌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洗牌,所以具有彻底性和长久性。
政策性洗牌是企业借助国家、地方或相关部门的有利政策或有实力的企业利用企业的实力影响政策的走向,从而形成对少数企业有利的政策。政策性洗牌的目的主要是获取更多的政策资源,目的并不是消灭竞争对手,但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打击竞争对手的效果,因为政策要兼顾市场各种主体的利益,再加上政策会有阶段性、易变性的特点,决定了政策洗牌的暂时性、反复、不彻底性。
以小麦联合收获机为例,在2004年开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最先要解决的是耕种收三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的问题,所以小麦收获机是当时补贴政策重点支持的农机品类,从2004年到2009年短短五年时间,企业数量增加了几十家,行业销量从2万台增加了6万多台,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较严重的市场饱和现象,2010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取消了对小麦联合收获机的补贴,当年就造成了超过2万台的市场下滑,接下来两年持续下滑,看到无利可图,近30家企业退出了市场竞争,剩下了20多家企业,并市场份额向福田雷沃一家企业集中,在这一轮洗牌中补贴政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进入2013年,国家开始对小麦玉米两用联合收获机开始补贴,原来生产小麦机的企业借助这种名为两用事实上是小麦机的政策又一次还魂,企业数量增加到53家,行业出现了又一次的繁荣,在这个阶段中联重科(前身奇瑞重工)的小麦机快速追赶,并成为唯一一个可以与雷沃一战的小麦机品牌,又经过了三四年时间,行业持续繁荣之后,进入2016年之后,阶段性饱和又一次出现补贴,政策上调减小麦机的补贴,一些地方把补贴资金优先用于烘干机、打捆机、无人机等新型农机上,同时比较收益较低,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小麦机又一次跌入低谷,在2020年之后,随着“以粮为纲”政策的出台,小麦种植面积开始恢复性增长,国家和地方补贴政策又一次重视起小麦机,开始又有新的企业进入……
只要存在非市场化的竞争就会有非市场化的结果。本轮拖拉机行业的洗牌,本质上是补贴政策为主导力量的政策性洗牌,2020年底开始,2021年力度加大的强制实施“K值”,国家开始大力度整治“大马拉小车”痼疾,紧接着对180马力及以上大型、重型拖拉机补贴额的大幅降补,2022年底开始的工厂资格审核,以及2023年开始实施的国三升级到国四的排放标准的切换等。
从2020年底开始的针对拖拉机行业的补贴政策变化,可以理解为大企业推动的政策性洗牌,因为几乎所有的措施和手段都是对大企业有利而对小企业不利,所以在2021、2022年两年都有30-50家中小微拖拉机企业退出市场竞争。
但同时我们又看到这两年仍有二十几家新品牌进入农机购置补贴系统,有一些是换了个名称,但也有新注册的公司,同时也有徐工、柳工、碧桂园皓耘等跨界大佬进入。
政策性洗牌不是靠实力而是政策,所以对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形不成巨大的震慑效果,相反会启发企业更大的利用政策的智慧,所以政策性洗牌往往有阶段性、反复性和不彻底性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