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老话讲,“没有金刚钻儿,别揽瓷器活”。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国的一门古老手艺——锔瓷。老百姓俗话叫它锔锅锔碗,甚至还有锔大缸的。
这门手艺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资料,但最早见于宋代。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画了一个正在工作的锔碗匠。
清明上河图中的锔碗匠
不知道大家看过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吗?看过的还有多少印象?在其中,有一个关键道具——青花瓷大碗。
这只碗成了这部戏的一个脉络,传达出了深深的爱意。碗在后来摔破之后,女主人公的心也碎了。女主人公的母亲决定把碗修好,花高价再把它锔成了一个完整的碗。
使碗的人走了,把闺女的心也带走了。
电影中手艺人展现的技艺就是传统的锔瓷手艺。手艺精湛,台词也揪心——使碗的人走了,把闺女的心也带走了。把这碗锔好了,也给闺女留个念想儿。
胡哥今天不谈电影,说说我所知道的锔瓷。
30年前,在我们长治市古城中心的一个市场,叫做英雄台市场,那里就有一个固定摊位是一位锔瓷匠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路过摊位,被他的操作深深吸引,就那样痴迷地看了一个下午,也留下了金刚钻儿在瓷碗上打眼儿的神奇印象。从此那句俗话就刻在我脑海里了。
那老师傅,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也就三四十岁。将一只裂了缝的瓷碗斜放在腿上,腿上垫着一块厚布。左手腕压着碗,手指夹着钻杆,右手像拉胡琴一样左右拉动钻绳。
2012年,在全国首个锔瓷作品展上,唐山手工艺人正在修复老瓷器。胡向明摄
在“吱咕、吱咕”的声响中,镶有金刚钻的钻杆在破碗上不停转动,一会儿,就钻出一个小眼,但并不钻透。缝隙的两边要对称钻眼,钻好后再嵌入锔钉拼合,用小锤子轻轻敲平整。
锔钉类似现在的订书针,一般为铜制。一般的瓷碗裂缝用两三个锔子就能锔好,裂成几瓣的瓷碗就要用十好几个锔子才可能锔好。用锔钉锔好后还要再在裂缝处抹一层蛋清调和的白色灰膏,用抹布抹干净就成了,滴水不漏。
除了这种有固定摊位的,还有走街串巷的锔碗匠,同样的手艺在吆喝声中渐行渐远。
有的年轻朋友也许有些奇怪,一只破碗,还值得修补?其实,在过去,粗瓷大碗虽然是日用品,但也不是便宜得破了就能扔的一次性用品。遇到裂个缝啥的,首选是找锔瓷匠锔补一下,继续使用,费用要比新买一只便宜。
但像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那只破成好几瓣的碗,师傅也说了,“我是照钉收钱的,这可比买一个新碗贵多了。”
有锔瓷,也有锔大缸的。大缸就是几乎退出历史舞台的水缸类的家用陶瓷器。现在都是酒厂、醋厂用,家用的已经极为罕见了,只有在农村还能偶尔一见。
水缸同样也是裂了不舍得废弃,然后找锔瓷匠锔补好再用。不过,因为水缸都很大,所以,使用的金刚钻、锔钉都较大,清一色用铁钉。
这是几张胡哥在农村走访时拍摄的有锔钉的大缸,现在的城里人绝对没见过。
摄于山西省长治县西火村
摄于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的高家台村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手艺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轻易见不到了。然而,锔瓷中的细活手艺,过去叫“锔活秀”,在一些人手中得到了传承,成了一种古雅的艺术品,小范围地绽放异彩。
锔盆、锔碗、锔大缸都算粗活,也叫常活,在清朝乾隆盛世时期,还有另一类专为达官贵人们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
细到什么程度呢?首先是工具细,钻杆细、锔钉细,需要锔补的东西珍贵,其次是锔钉以金银铜为主,样式不仅仅像订书针,各样都有,视需要而定,主要应用场所是古玩行业。第三是不限于补缝,而是锔补修复、嵌饰、镶包等综合一体。甚至有的能将不同物件的几个碎片镶包成一个器皿,技艺精湛绝伦,完全不可想象。
锔瓷细活。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胡哥就不展开叙述了,因为没见过,都是来自网络。有兴趣的自行问度娘去。
说到底,锔瓷手艺无论是粗活还是细活,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它的逐渐消失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胡哥只是希望,它在细活的领域中能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保留一份难得的技艺和记忆。
更多原创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哦。
前几期还有精彩文章。请移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