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国内高校的不断扩招,造成“本科人才泛滥”,疫情之下,让内卷无以复加。
本科毕业生要想在同类PK中胜出,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最初的高考志愿填报,就要精挑细选专业和学校,从起步开始,去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保持对同专业、其他学校同学的竞争优势。
比如,学电气类专业,选择电力部的直属院校,就业PK之时,尤其是进国家电网,像华北电力大学,即使面对很多985毕业生,依然可以有明显优势,像上海电力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面对一般211大学,也不会处于劣势,
二是,本科毕业后,继续晋升一个台阶——读研究生,保持对本科生的竞争优势。
而读研究生,有两种途径,一是考,二是保。
考研,现在同样在疯狂内卷。
考研大军22年比21年增加了整整80万人,达到457万的新高,而据预测,2023年考研人数将历史性突破500万,达到520万,比22年再增60余万,每年一个涨停板都封不住。
虽然,录取比是1比4,或者1比5,看似不高,但考研大军的分母质量却很高。
你要想到,参赛人群已经经历过一次高考的筛选了,像山东参加考研的学生基本都是当年高考位次10万内的,全是大大小小的学霸。
还有那些经历二战、三战、甚至四战、五战的高质量分母。
对手,基本都是一个量级的。
考,一定要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决心、勇气、热血和气概,缺一不可。
另一种途径,是保研。
官方称法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称推免,俗称保研。
保研,面临的对手却只有本校的、本学院的同学,甚至本班的同学,你只要PK掉他们就可以了,相对考研的血拼,难易度和残酷级别,有天壤之别。
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把学校的保研率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这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切实可行,不以本科为目的长远的合理规划。
但如果只研究到学校这一层级,没有深入,只从网上百度一个BY数据库来下结论,却很可能全盘皆输。
萝卜没有刨到,反而掉坑里。
因为,你得到的各个高校的保研率未必是“准确的”。
逻辑很简单,只是很容易被忽略。
就像社平工资一样,你可能是在跟马云玩平均工资。
以兰州大学为例,在很多家长眼里,这是个“大萝卜”。
因为兰大虽然是末端985,地域偏僻,录取位次低,但她的保研率很高,22年保研率约在25%。
行知经历过很多家长,一听到兰大的保研率是25%,瞬间两眼放光,兴奋之色溢于言表,似乎得到了答案。
但极少有家长会继续追问,兰大每个专业的保研率是否都是25%。
实际,兰大很多专业有基地班,而基地班的保研率多在50%以上。
而基地班之上,还有个萃英班,萃英班的保研率能达到80%以上。
保研名额被这些“马云重点班”拿走了大部分,剩下的才被那些普通班分配,有些专业的保研率甚至都不足5%。
再如我们熟知的青岛大学,虽然整体保研率只有5%,但他的历史学的人文实验班,保研率可以达到20%。
所以,参考学校整体保研率,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为保研最终是同专业的PK。
把保研率作为参考数据,就不能简单的只粗略到学校这一层级,一定要到具体的专业,一要细化,二要再细化,三要反复细化。
整体来说,每个学校高保研率的专业,一般都是各个学校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学科评估级别高的专业。
但反过来说,这个结论却不一定准确。
各个学校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学科评估高的专业,保研率未必就高。
再如青岛大学,他的纺织科学与工程,是其传统的优势专业,也是本校学科评估最高的专业之一,每年保研,只有寥寥数人而已,都谈不上一个“率”字。
所以,千万不要想当然的就认为,各个学校特色专业或者学科评估高的,就是保研率高的专业,稀里糊涂的跳进坑里。
(原创不易,喜欢就请点赞、收藏或关注,转发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