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和复旦研究生,两个都是很难选择的东西。
到底该怎么看?
先从她最忧心的事情说起:“我能养活自己吗?”
还别说,这个观念是很多家长或者老师,在高考填志愿时会说到的,大城市消费高,念书的花费大。
但真是这样吗?
只能说,这个观念只看到了问题的一头。
在另一头是什么?
在大城市,哪怕你念书,同样有机会赚更多钱。
同样说上海。
上海有太多大企业,包括跨国集团总部、大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它们都有很多基础工作(复印、简单的数据统计等等)要做,所以有大量面向高校学生的兼职工作。
在至少10年前,这样的兼职待遇是100元/天,一天8小时。
所以,有知识、有技能,在大城市活不下去,是几乎不可能的。
上海的工资水平是全国最高的
实际上,这里涉及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大城市,往往能提供更多的资源。
我先前文章里,用刘强东举过例子。
刘强东,出身苏北船工家庭。
第一次去大学报到,带的是父老乡亲凑的500块钱、76个鸡蛋。
但到了北京,他发现钱根本不是问题。
大一时,他就靠着抄信封,每个6分钱,一个周末抄40000多个,一下就赚到2000多块钱。
这可是在1990年代初的2000多块,要知道1992年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才226块,刘强东一个周末兼职的收入,就差不多赶上一个上班族一年的收入。
当然,有人质疑,刘强东能不能写得那么快,但可以确定的是,刘强东后面自学编程,倒腾生意,大学时代的确不再缺过钱。
北京独特的“资源”
刘强东第一次坐火车,到了省城南京,立下只考上海、北京两个城市大学的志向。
第一次上大学,到了首都北京。
第一次坐飞机,则是去了中国经济中心上海,见投资人。
而今,刘强东的事业,谁能否认和大城市没有关系?
再说名校。
我先前还说过一本书,《乡下人的悲歌》。
这是前两年,美国非常流行的一本书,描写了美国“铁锈地带”的衰落。
作者J.D万斯,身边很少有人能上大学,即便上大学,也是上本州的州立大学,离家近,开销少。
但他后来努力上了耶鲁,结果发现,在耶鲁上更好的大学反而更便宜(因为社会捐助多,奖助学金更多)。
在耶鲁法学院,学生找工作基本不去网上投简历,因为他们通过自己和家人的关系网,已经早早锁定投行、律所等最光鲜的工作……
其实,这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2020年,清华大学获得的社会捐赠高达47.1亿元,北大是31.87亿元,复旦也有17.73亿元。
这些数据,很可能超过八九成的中国高校。
在名校里,只要学习科研做得好,奖助学金就完全能完全满足一个人的基本开支。
现在,大企业内推也非常多,校友就在其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2020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名
实际上,面临选择,大多数人恐惧的是陌生,而不是事物本身。
迈出一步,则可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关于公务员考研的选择,你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