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家庭育儿面临挑战越来越多,家庭教育理念越来越繁杂。小学阶段孩子该重点培养什么,让他日后有决胜千里的能力呢?
近日,在“师爱无尘”庆祝教师节大型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现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就孩子三、四年级的成长关键期的培养,与数百名家长进行了分享。
培养好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讲座伊始,于会祥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现象——初二之后,一些家长会无奈地跟老师说:“孩子交给您了,老师别让他玩手机,你给好好管管!”这些家长表示已经基本管不住孩子了。父母错过了孩子树立习惯、培养规矩的关键期,导致孩子初中后难于管教。
俗话说“3岁看小,7岁看老。”而三四五年级,尤其三四年级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于校长建议家长,一定要重视三四年级关键期的培养,这两年无论工作再忙,也要多关注孩子的习惯培养——学习习惯、日常生活习惯、阅读习惯、锻炼的习惯。
孩子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到高三并无太大的变化,学习习惯基本上已经定型,所以家长要从小关注。
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包括鞋子脱下来放哪里,碗筷怎么洗等。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不是让孩子学会洗碗炒菜,而是蕴含家庭教育的价值——责任心的培养。
孩子不是家庭的过客,家也不是孩子的旅馆,孩子是家庭一员,对家庭是负有责任的。三年级时,孩子如不会炒菜,可以学会把碗和筷子提前准备好。
如今,很多家长也沉迷于手机,导致一些悲剧发生。父母先静下心来阅读,要从小多带孩子逛书店少看手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锻炼的习惯,更多地需要爸爸负起这个责任来。周末可以少睡点儿懒觉,带孩子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跑跑步。养成锻炼的习惯,有一个好身体,是孩子未来成长和发展的根基。
社会价值观引导,需要父母言传身教
八九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初步的社会价值判断力,会观察一些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今天班里的同学发生什么纷争、老师讲话我认为怎么样,孩子开始表明观点和立场。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注意了——要利用好这些契机,来引导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做好言传身教,不要做“抱怨型妈妈”。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是,妈妈上了一天班,工作上遇到了问题,就冲爸爸发牢*。或跟朋友吐槽,抱怨自己的某个同事。有个孩子就曾告诉于校长:“我妈妈天天打电话说别人坏话。我都听烦了。”
所以,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没有社会阅历,什么都不懂。妈妈的说话、做事方式,包括当着孩子的面和爸爸交流时,一定要多加注意。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父母的为人处事的方式、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
除了不做抱怨型妈妈,于校长也建议不做过于功利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但父母也需明白,走到高端的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孩子是普通人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把孩子未来的家庭生活幸福放在第一位。
不可小觑的同伴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包容之心
学校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孩子将来不管上不上大学,都得走向社会的,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就是同伴交往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学校期间,孩子们更多的是和同学交往。而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摩擦,家长的应对和处理方式很重要。
于校长举了一个校园里常见到的事例。孩子们在玩闹过程中,常有无意中压坏对方眼镜框的事情发生。不同的家长不同的处理方式,带给孩子的教育效果也是不同的。
“在家里面,弟弟妹妹压坏了眼镜,会让他们赔吗?同学之间不也是亲如兄弟吗?”于校长解释道,这个年龄段从规则来讲确实损坏了私人财物应该赔,但是还有比财务更重要的东西是情义,比情义更重要的是宽容,这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宽容别人,才会使自己生活的越来越幸福。什么都计较的人,还会有朋友吗?如果有的家长还会通过这个事情不让孩子跟这个同学玩,就更糟糕了。八百块钱的眼镜,把同学的情义、把孩子之间最重要的东西,一次买断。所以,父母要有一颗理解包容之心,才能让孩子与人交往之中大度、包容,受益一生。
天下无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家庭和家庭教育不是一个概念,教育就得有举措,就要重效果。特别是孩子八九岁关键时期的引导。
素材来源:现代教育报
投稿邮箱:hdjywx@126.com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
优质 均衡 特色
海淀教育永恒的追求
* hdjy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