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抒发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一般来说,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是所有手法的合称,它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表达方式”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的较多,在诗歌鉴赏中则并不常见,所以本节要讲的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侧重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这三种,分三节来阐释。
第一讲 修辞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对比、借代、设问、反问等八种。
一、知识阐释
(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有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描绘了当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二)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加强感情表达,使描写的人、事、物更生动,更形象的作用。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本诗中的“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采用拟人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极点。
(三)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使事物的特点更突出,更鲜明。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前两句“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人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五)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前三句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刻,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六)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身等。借代的作用能使语言简练、含蓄。如: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末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廋”是借代手法,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用“绿肥”和“红廋”分别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含蓄地表达了韶光易逝的伤感。
(七)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前句明知故问,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后句作答,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八)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句末一般打问号,有时也打感叹号。如: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诗中最后一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
二、解题方法
(一)提问方式
1、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某物特点的。
(二)答题步骤
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步骤一)
“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步骤二)
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步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