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表现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01 17:25:25

培养幼儿群体活动秩序感不能压抑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挫伤他们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因势利导,让他们在好动本能的驱使下,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在积极活动中感悟秩序,并使秩序感由自发性不断向自觉性发展。

针对幼儿学习方式具有自发性的主体性特征,教师培养幼儿秩序感的保教方式不能拔高到“讲授”法,针对“适应性学习”“模仿”“练习”三种学习方式客观上有相应的“教授”方式来支持[3]。因此,针对幼儿秩序感发展实际,教师应科学引导幼儿秩序感由无意识到感性认识,再逐步向理性认识转化。

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表现,(13)

婴儿天生具有通过情绪感受秩序的能力,“喜、怒、哀、惧”是婴幼儿感受生命秩序的本能。这种秩序感指向主体本身,是一种感受、一种情绪体验、一种社会适应性,反映主体对平衡、安全和合理的需要[7]。

情绪对秩序的感受,是自觉不自觉适应环境的结果,不是对秩序本身的自觉认知,这种秩序感需要尊重和保护。

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表现,(14)

如:处于情绪秩序敏感期中的幼儿,到了陌生的环境,不同的人、事、物之间的组合就会带来一定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在他的心理结构里就达不到顺应的平衡,和他原有的适应机制产生了冲突,就产生了不安全感、不适感,害怕、拒绝、躲避就会随之而来。

如:一个3岁的幼儿,平时都是妈妈在睡前给幼儿进行洗漱,一般的步骤都是刷牙、洗脸、擦护肤油、洗脚,幼儿每天重复着这种习以为常的步骤。偶尔有一次爸爸给幼儿进行洗漱,步骤是洗脸、刷牙、洗脚,最后才进行擦护肤油,于是幼儿就不愿意了,对着爸爸大喊“不是这样的,要先擦护肤油才能洗脚。”幼儿大喊大闹就是不肯洗脚,直到爸爸妥协擦了护肤油,幼儿才愿意洗。由于早先的刺激程序与幼儿身心内在反应建立了“动力定型”[8],一旦刺激程序改变,她就觉得不舒服,就会进行哭闹或是抵抗。这说明幼儿自主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较弱,过于依赖环境刺激模式的稳定。

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表现,(15)

婴幼儿在早期形成的平衡感、安全感、合理感、适当感,为幼儿将来理解遵守秩序的意义、形成合作性的人格奠定良好的底色。一些平衡感、安全感、适当感发展不好的幼儿,情绪不积极、不阳光、不稳定,对遵守秩序的意义体会不深,有的甚至木讷迟钝,对学习认知事物对象的秩序就缺乏兴趣。因此,对于幼儿早期的情绪性秩序感,重在尊重和保护,不必急于强求幼儿适应新环境。

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表现,(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