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看当年211工程的背景。1991年4月9日,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大学。加强一批重点学科点的建设,使其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同类学科的水平。”
7月27日,为落实国家的规划,国家教委向国务院正式上报了《关于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报告》。报告中提出:“建议由国家教委设置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该项目简称为‘211’计划。”12月31日,根据国务院总理李鹏对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指示,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衔,向铁映、家华、丙乾同志报送了《关于落实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实施方案的报告》。两委一部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国家设置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简称为‘211’计划)。”
其实,说大白话,211工程就是当时计划经济委员会、教育与财政部门提出了一个大学名单,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打算把100所大学建设成为好大学。所以,关键问题是:
1、计划经济模式的大学名单:也就是说,这100所,后来增加到120多所大学,并非都是当时中国排名前列的大学,而是计划中想建设好的大学,是人为选定的版本,而不是高校实力的排名。因此,在这个名单中,综合兼顾了地域、类型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入选的一批211中,就有很多高校并非处于全国百强的高校,甚至有200名开外的高校入选。而很多百强高校,尤其是江苏、上海、北京等高教强省市的一些地方强校,则没有入选名单。
2、建设目标是成为好大学,而不是建设时就是好大学。211工程的目标是将这100多所高校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而不是说当这些学校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至于说目前30多年过去了,这个名单里的大学是不是都进了百强,各位也可以自己去看。事实上,并没有。
3、直白的说,211工程就是一个财政支持计划。并不是后来被吹捧为中国重点高校计划,也从来没有想到成为今天211高校如此高的地位,当时就是一个财政拨款计划,入选高校可以获得2000万或更高的财政支持,至于这笔钱用的效益如何,各校也不一样。
因此,从国家高校建设的宏观角度来说,有其合理意义,但是如果片面狭隘的理解211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或者现在将211高校与毕业、录取、省份等全部联系挂钩,则更加不合理了。中国百强高校中有10余所非211的地方高校,这些学校才是中国高校自力更生的典范。而那些百强外,甚至150名外,甚至200名左右的所谓211高校,光有头衔,还需要更加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