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北外B站公众号发布了官方宣传片,结果一大批学生前来评论劝退,北外被迫关闭评论区。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宣传片下方,有“小语种就业难”的声音。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现象,网友们互相调侃就结束了。
谁知,学校第一时间选择关闭评论区和弹幕,试图阻止讨论继续。
可想而知,此举适得其反,也给其它招生办起了反面教材。
01
评论区里,掀起“惊涛骇浪”
不要报考北京外国语大学,不要被招生宣传片的宏大叙事迷昏了头,小语种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报考外国语大学的后果:
(1)被小语种绑架的人生:在你升学,无论是考研/保研/出国时,你的小语种背景极大的限制了你进行转行,即使是读你的本专业,小语种走到黑,也只能寻找对应的x国语言文学,若出国,在当地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若考研,极大可能根本没有这个专业在国内的院校开设硕士点。
(2)选择小语种,从此没有假期,你的双休日不是被繁杂而无意义的大量单词所绑架,就是被你期望转行的双学位/辅修等占满,在高年级时候,你甚至无法抽空实习/准备考研等。
(3)北外并没有你以为的那种人文修养,t0在亚非学院与老牌的学院之中。许多学院的专业开设和北外近年的氛围一样,呈现出浮躁,虚无的倾向。甚至老师自己都搞不清楚语法!我上课时老师经常对一些知识点含糊其辞。极有可能在上了多年之后,倒背如流的是老师的经历。
总结:不要报考北京外国语大学。
02
关闭评论区,也关闭自己的口碑。
川观新闻官方曾就此话题表示:“关闭评论区是不必要和不恰当的”。
学院宣传片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招生,所以尽量展现完美的一面是可以理解的。 .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现实没有宣传的那么香”。
这原本是正常的讨论,但学校的行为却出人意料。
我可能害怕这些有争议的言论会成为我招生的“缩水”篇章,可能会劝说优秀的学生被开除。
这本来是客观的事情。如果非要遮遮掩掩,不让他说话,看来这个专业就是个天坑。
03
关闭评论区也切断了考生们理解信息的途径。
尚未深入世界的大学生如果想了解一所学校的真实情况,获取真实信息的途径是非常有限的。
宣传片再美也只能看外表,而正是这些网友发布的不同评价,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以辅修语言专业为例,他们确实是北外引以为豪的宣传标志。
不过,关于“其就业和发展前景有多难”的讨论,确实可以让大家在择校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这些真实的情况,只有通过评论区的声音,才能让大家摆脱视频中片面的荣耀。
理性一点选择,不会盲目打开未来的道路。
04
不要让评论区成为完美幻想的傀儡,让不同的声音传出来。
评论区不应该只是一个欢呼、赞美的地方,没有批评的余地。
一个消极的、批判的、真实的声音可能听起来不那么好,但没有它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大家可以看到,到底有多少社会事件是通过舆论和舆论来解决的呢?
从几年前的江歌案到今天的唐山暴力事件,公众平台的评论区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事件提供讨论的空间,促进事件的解决。
在新媒体时代,评论区存在的本质是为大众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评论区留下的意见,不仅能带来增量信息,还能让信息的传播双向反馈。
正如著名媒体理论家丹吉尔默所说:
“公众讨论的内容是传播的关键环节,而这些评论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整个新闻生态。”
05
村上春树说:
“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心态。你可以不同意,也可以不喜欢,但请允许它存在。”
一个包容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北外这样的211高校也是如此。
除了北外关闭评论区外,往年也有一些学校过度包装大学硬件措施。
学生进校后,发现实物与图片不符,于是骂骂咧咧,名声越来越差。
想要招募更多货源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招募的方式一定不能偏离。
无论是个人还是大学,真诚永远是最强的*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