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成绩是按照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 一定比例的期末考试成绩来算的,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部分科目还有实验成绩。
按比例算成绩就意味着,只要平时表现好一点,不要缺勤旷课,就不会那么轻易挂科。
甚至还有的科目是70%的平时成绩和30%的期末考成绩,例如小编的c语言课、高数课便是37开。
那么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的大物老师有次曾经在上课时骂过我们班级的懒散态度,说:“要是只算期末考试成绩,我看看你们班级要挂多少人,一个个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
是了,如果不算平时成绩的话,恐怕期末考便会压死很多人。平时成绩其实很好拿高分,只要上课不缺勤,作业认真写(甚至一大部分并不是自己写,网上一找便有,抄同学的也不在少数。)便能拿到挺高的平时分。
举个例子:小编本人c语言的期末考只考了五十几分,但是因为平时课上也有积极回答问题,然后平时分老师便打了98分,最后综合起来也有八十几分。因为c语言的平时成绩占了70%,便拉了我一把。
但是期末考成绩并不是没有要求,每科的老师会要求有一个最低分,若是过了这个最低分多少会拉一把,若是最低分都没有的话,就直接算挂科,我们高数老师定的最低分好像是35。
很多人便仗着这个机制,课也不怎么听,到期末前来补一补基础知识,背一背老师抓的重点题目,争取自己卡过最低分的线,混到及格也就混过了这一学期。
毕竟,如果挂科的人数太多,也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平时分加考试分,这个机制可以保证上课的出勤率,但是不是 “人在曹营心在汉” 就未得而知了。
在高中的时候总听长辈说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其实我觉得并没有轻松很多,在高中时,自己有着清晰的目标和努力前进的方向。更多的是学业上带来的压力,做不完的试卷,改不完的错题。
但大学更多的却是,对自己未来方向的迷茫和压力,每天按部就班的去上自己的专业课,不清楚自己的专业以后要找什么样的工作?不清楚要不要考研?不确定要不要考教资?
于是很多人便开始迷茫了,考不过四六级、考不过计算机二级、考不过教资、考不过建筑师、不参加比赛……
总说大学比高中轻松,但是大学学的科目却要比高中多,就拿我们专业来说,每周的课也是安排的满满的,学工程制图时也熬夜画图到晚上1点多,但是只学了一个学期。以至于当初不管有多努力,现在的知识储备也不多了。
说回按比例算成绩的问题,那是不是只要我平时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多在他面前刷印象分,他就能帮我提高我的平时成绩,顺带也能拉拉我。
其实真是有这样的事情存在的,跟科任老师打好关系,让他记住你,给你很高的平时分,只要期末考再考个大概五六十分,综合的分数也不会低。
只要平时表现做到位了,作业按时完成了。平时分一般都能在75左右,按比例也就是37.5。这样期末考只要考到45分,综合下来便能及格。
这样的机制对学校来说,可以保证和降低挂科率。但对我们学生来说是好的吗?会不会导致我们因为有了这层保底,变得更加放纵自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已经不祈求期末考试能及格,只要求自己45分便好。
以上的感想均来自于大物老师上课生气时对我们班说的话:“要是不算平时分,我看你们怎么办 ! ”
以上都是小编的意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看法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