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真实的就业现状,农学硕士就业真实现状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08 13:01:58

月薪情况(理工农医类)

总的来所,近三年理工农医类本科毕业生在月薪呈上涨趋势。其中,工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相较于其他学科门类的本科毕业生而言有明显优势。相较于理学、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农学类本科毕业生略有优势,但三者之间差距不大。将工科与农学毕业生之间进行对比发现:

2019届的农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月薪较工科毕业生低近1000元/月,这种差距在2020届毕业生之间缩小近一半(2020届两类毕业生月薪差为504元/月),但2021届两类毕业生之间月薪的差距较2020届又开始拉大,甚至比2019届毕业生的差距大。

农学真实的就业现状,农学硕士就业真实现状(9)

综上,农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下:就业满意度与专业对口度偏低;薪酬无优势,处中等水平;农学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升学的比例高于就业学生的比例,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中,绝大部分选择通过考研转向其他专业的学习。

基于此,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农学成为“冷门专业”背后的原因!

农学真实的就业现状,农学硕士就业真实现状(10)

农学专业报考热度低成因分析

就业区域选择局限性

农学类的相关就业机会主要集中于较为落后的城市,但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后更倾向于选择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一线城市与农学相关的岗位较少、就业机会少,学生也便不愿报考农学类专业。

市场需求与毕业生数量不协调

据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构成-产业增加值数据显示,近六个季度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生产值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远小于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其中,第二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是第三产业的5倍左右,第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是第一产业的7倍左右)。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需求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即与农学相关就业机会低。

虽然农学的报考热度低,但是每年总会有大量从农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使得就业人才供需与高校人才输送之间的供求关系被破坏,企业对岗位要求变高,学生也不愿在这类市场环境中内耗。

农学类专业固有观念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新兴行业是潜力大、收入高的代表;而农业则认为是最底层、“没有出路”的行业。故报考农学成为“费力不讨好”的选择,绝大部分进入农学专业学习学生也是由于高考志愿调剂下的“无奈选择”。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们便更不愿从事农学这份“苦差事”了。

最后,你认为农学“冷门专业”的标签能否有一天能够被摘下?你认为有哪些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农学报考危机呢?

农学真实的就业现状,农学硕士就业真实现状(11)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