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我们家大宝讲数学题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生气了,逼着他非要做出题目的时候,他是做不出来的,即便是我已经讲过的。
但是当我深呼吸,暗暗告诉自己,她还是孩子,她可能真的不会。我需要慢慢的来,慢慢的说。这个时候我往往会继续温柔的问:“还不会?我再来讲一遍,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会。我都是练习了很多次才会的。”往往这个时候不用我讲,他会自己问:“是不是这个数和那个数相加,这样就对了。”她自己就已经讲出题目的解决办法了。
这就是理解的力量。
第三步,少命令。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容易和家长对抗,命令式的语言恰恰与他们的自我意识成长相悖,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所以,我们要把命令式的语言改成商量式、提醒式的语言。
场景:吃完饭以后,我们期望孩子马上去学习。
命令式语言:“赶紧去学习吧!”
提醒式语言:“儿子,你是不是该写作业了?”
往往前者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而后者的一句提醒,给孩子的感觉是选择权在他手里,这样孩子去学习的意愿会增加很多。因为自我控制感是这个时期孩子的一种较强的心理需求,一旦可以满足,会促使他们做出更积极的表现。
顺便分享一个小技巧——转移焦点。
比如我们可以压根不关注孩子有没有写完作业,只跟他说:“”你跟我剪头发去吧,别写作业了。”孩子一般都会拒绝,反而会告诉你说他还有一堆作业要写呢(此方法只能用在青春期孩子身上,特别幼小的孩子不合适)。用孩子很不喜欢的一个活动,来引起他的厌恶感,同样可以达到我们本来的目的。
青春期阶段的家长需要退出孩子的主要舞台,学会不让孩子看出我们的目的,我们就成功了。
当然,有些孩子不管父母说什么就是不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第四步了。
第四步,多表达。
这里的表达不是我们唠唠叨叨说一堆,而是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给孩子。
比如当我们说“儿子,你是不是改写作业了?”他说“等会”。我们这时候可以说:“我担心你再等会儿写不完,你先写完再踏踏实实的玩怎么样?”
如果孩子继续找借口,那可以继续向他表达我们的担心,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表达担心,也尽量相信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担心只针对事情本身。我们真实情感的表述,比对孩子的责骂更有教育力量。这种情感的交融,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