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网传“苏州大学毕业典礼仅让毕业生代表参加”一事,该校6月9日回应称,原定典礼方案受场地座位限制,只能邀请毕业生代表参加,目前学校已做出调整,更改典礼时间和地点,全校毕业生均可参加,按校区分为上午、下午两场。此前,有网友反映,苏州大学将于6月21日举行毕业典礼,出席对象为“2019届毕业生代表”。有人认为毕业典礼“仅邀请毕业生代表出席”,而“不够优秀的苏大学生将失去参加的资格”。
“仅邀请毕业生代表出席”而不是所有毕业生,意味着仅有少部分毕业生能够参加毕业典礼,其他毕业生则没有机会到场,无疑会令人产生被区别对待的感觉。虽然在曝光后,苏州大学解释是场地原因造成的限制,并及时做出了调整,确保所有毕业生都能参加毕业典礼,以消除歧视性认知。但是,此事所引发的舆论风潮,并未就此平息,仍然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
事实证明,场地限制并非绝对性理由,也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文件被曝光后,苏州大学就立即更改了典礼方案,调整了时间和地点,改为全校毕业生均可参加,并按照校区分为两场。校方的举动说明根本不存在场地限制,只是之前没有尽力解决罢了,也暴露出该校并未将全体毕业生放在心上,没有认真对待毕业典礼。
其实,近年来已有多个大学发生过类似情况,在召开毕业典礼时,仅邀请少数优秀毕业生代表、优秀毕业生干部参加,其他毕业生要么彻底无缘,要么只能在其他场地观看直播。比如,在去年,山东某高校就曾发出通知,规定毕业典礼除博士毕业生可以全体参加外,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都只有一定比例的参加名额。有知情同学表示,本科毕业生分给的名额尤其少,部分学院仅有10%的学生能够参加,需要打报告申请或抽签分配。大量学生发声引发舆论关注后,该学校修订方案,将本科生专场、研究生专场分开举行。
可见,这些大学并未公平对待每一个毕业生,而是人为将其划分为三六九等,只有优秀毕业生才符合标准,其他毕业生则被排除在毕业典礼之外。如此做法,不免令广大毕业生寒心,这样的母校,还配得上“大学”这个称号吗?还值得留恋吗?
大学之大,在于学术自由,思想包容,尊重平等。对于毕业生而言,毕业典礼乃是不可缺少的仪式,意味着自己即将告别学校,正式走向社会,揭开人生新的篇章,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时刻。比如哈佛毕业典礼三百多年来沿用着同样的时间、地点、程式,汇同古老的拉丁语言和文字等种种细节,铸造了一种庄严氛围,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是为其量身定制的毕业典礼,有着特殊意义,会永远铭记在心。
从某种程度上看,毕业典礼是大学校园的形象展示。通过毕业典礼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盛大的仪式,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的诉求,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放低姿态,去接受、去改变,创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师长们无疑起着以身作则的作用。因此,大学不应以任何理由搞区别对待,需要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态度,去召开毕业典礼,邀请每一名毕业生前来参加,共同见证他们的人生节点。
学校真诚对待自己的每一名学生,方能收获更多的回报,正所谓“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荣”。这并非单纯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对学生实实在在的期盼。
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