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自古有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周游列国,一为求学,一为求名,可以算的上是游学的起源时期。从诞生之后,游学行为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晚清末期,海外游学开始出现。清政府为了学习西方,提升官员素质,大规模的派员到海外游学。
但上述行为都有较为浓重的政治色彩,真正意义上民间的游学旅行直到17世纪才在欧洲大陆兴起。据调查,成规模的海外游学在我国兴起于2005年左右。
时至今日,每年寒暑假大量的初高中生花费高价到国外游学,游学旅行市场规模已经足够庞大。据业内人士调查统计,2016年海外游学规模达到120亿元,突破65万人次,预计在今后的10-20年内每年都会有30%-50%的增长。中国海外游学市场前景广阔,加深对该市场发展现状的了解有利于促进该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市场上的研学产品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大类别:
一是学校对学校模式。该模式通过国内学校与国外合作学校直接对接,将本校学生与国外合作学校学生互换,进行短期的境外学校生活体验,约占市场规模的60-70%。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价格便宜,比市场同类产品低50%左右,加上是合作学校的关系,学生安全更有保障。缺点是学校不掌握旅行资源,对于游学的行程等不专业。
二是中介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教育培训机构参与进来,作为中介一方面联系海外游学资源,另一方面在国内招揽客户,约占市场规模的20%。该模式主要针对对象是假期海外游学,寒暑假,学校不再主动组织海外游学,大量有需求的学生便寻求中介机构得以成行海外。该模式的优点是产品线路多,语言课程多,但是缺点也同样明显,费用高,提供旅行服务多没有出境旅游资质,需要再转手借助旅行社。
三是旅行社出境游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由具有出境游经营资质的旅行社开发,约占市场规模的15%。该模式因为有旅行社参与,在行程安排、住宿安全等方面具有非常好的专业优势,但是往往没有特别好的“学”的资源和设计,一不小心就会沦落为只游不学的尴尬境地。
一是国民经济发展使得人民群众普遍富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旅游的渴求不断强烈,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并且愿意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教育投资。通过海外游学,可以让孩子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的熏陶,提升孩子的能力,拓展孩子的视野,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积极作用。
二是国家政策促进。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随后教育部就在安徽省、西安市和苏州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并在2014年3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从国家层面上将研学旅行作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促进旅游消费的重要举措。2016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为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而海外游学作为研学旅行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然也受益匪浅。
三是家庭托管诉求。很多家庭,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每逢孩子寒暑假,孩子的管理成为大难题,海外游学为孩子管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海外游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体验海外生活,储备海外学生、生活经验,为后期孩子留学做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从看管孩子的现实中解脱出来。同时,家长还有从众和攀比的心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学之中缺少谈资。
四是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海外游学热潮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一直以来,西方国家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在国内都备受推崇,我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都备受诟病。尤其是在唯分数论激励体系下,孩子的素质教育基本是水中望月。教育资源的城乡分布不均、东中西部分布不均、市区内区域分布不均等现象加剧了供给不足,使得大量无法获得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民众将目光投向国外。倘若我国能够提供比他国更好的教育资源,必然会对海外游学产生替代和挤压效应。
一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调查显示,2017年海外游学人数规模达到100万人次,消费规模达到400亿元,每个学生一次游学消费水平平均为3.5万元人民币。从供给结构来看,学校、游学中介机构占据了绝对市场份额,旅行社占比只有不到2成。国内主要客源市场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二是低龄化趋势明显。据调查,中学生是我国海外游学市场的主力军,约占到60%,小学生占比达到20%,大学生占比不到20%,游学人群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三是目的地以欧美国家为主。调查显示,游学目的地以欧美国家为主,美国、英国最多,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次之。
每逢寒暑假,一方面海外游学市场火爆,另一方面关于海外游学的投诉也同时增多,主要围绕着层层转包、内容变相、只游不学、行程缩水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主体不清晰。目前,海外游学涉及多部门牵头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模糊,管理主体不清晰。2016年十一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但是却并没有严格切分哪个部门分管哪一块。同时,游学相关法规内容多针对国内市场,海外市场存在空白。
二是游学市场亟待规范。海外游学市场存在多个供给主体,每个主体的优势和缺点同样突出,专业性不强。这直接导致了游和学的比例无法标准化确定,海外行程容易变相,海外游学目的地滥竽充数等现象。同时,产品中间环节多质量参差不齐,从而使得费用高企。
三是海外游学安全问题凸显。海外游学市场主要消费者是学生,他们年纪较小、自律性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语言沟通也存在障碍,在海外游学过程中容易产生人身安全、人际安全、心理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等问题。但从供给者角度来看,各类机构鱼龙混杂,安全隐患较大。
规范海外游学市场,许多政府、行业、游客三方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要加强市场规范力度,鼓励和支持行业发展。建议政府加强对海外游学中介机构、旅行社、学校等的资质审核,尤其是对海外游学目的地的准入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完善法律法规,明晰职责。同时,要推动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地,继续出台相关支持鼓励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海外游学相关知识、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二是行业从业人员要强化自律。相关从业机构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造共享信息平台,提升行业行为的规范化、价格的合理化。从业人员要提升素质,强化责任意识。
三是家长及游客要理性消费。海外游学价格较高,而且远离家乡,家长和游客要量力而为,不要盲目攀比、从众,要进行性价比的权衡,出游时多方获取信息,合理规划行程。
四是大力发展国内教育。国内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吸引海外游学消费回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研学旅行,商务合作—微博:@李可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