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1:构建感官图像
海明威说过:“好书都是相似的,书中的故事比当真发生过的还要真实。”
相信大家对这样的说法都感同身受。
当我们打开书时,文字构建的世界情境、描摹的人物言行,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演绎成一出形象的小剧场,带我们身临其境,去用心体会那些喜怒哀乐和起承转合。
这些脑内的小剧场,便是所谓的“感官图像”了。
抽象的文字信息,通过以视觉为主的五感、情绪等具象的方式传递进脑海,形成可视化的感官图像,可以承载更明确、更深刻的记忆负荷,让阅读的过程立体化、真实化。
来看看书中摘录的《霍比特人》的片段:
读了这段,我仿佛身临其境:
我看到一群焦躁不安的矮人,以自己小小的身躯去和无情的山岩对抗。
托林肩负着所有人最后的希望,把钥匙插进小洞转动着。此时,太阳的光线已被黑暗湮没,压抑的夜空似乎要将人们吞噬。
我甚至可以听到矮人们不安的呼吸声,闻到岩石崩裂的尘土味,感到焦灼的汗水从额角滚落的痕痒。
有了这样的“感官图像”一幅一幅串联成篇,文字就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拥有了可以被深刻感受、理解、研究、记忆的鲜活生命。
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把书本演绎成“小剧场”。
如果孩子觉得听书、读书很乏味,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情节,更不关心故事的发展走向,很难被文字带动情绪起伏,那就说明,感官图像没能成功构建。
小剧场“熄灯黑屏”的时候,就说明遇到了阅读理解障碍。那怎样可以帮孩子跨过障碍、重启画面呢?
1.与孩子共享你的感官图像
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向孩子描述你看书时脑海中形成的感官图像,越明确、越直接、越细致越好,尽量少用书面性的、抽象的词汇,而多用孩子常见的、能够感同身受的语句。
比方说,在向孩子描述城市繁荣、建筑密集的场景时:
与其用“鳞次栉比”“星罗棋布”等高端成语,不如用“高高低低的楼房一栋接一栋,中间的缝隙连一只猫都挤不过去”这样形象化、接地气的表述,甚至可以带孩子专门去挤一挤窄缝,亲身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