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布的是我撰写的“做人做事能力篇”系列文章的第80篇,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持续与您分享做人做事方面的人生感悟。
公文写作是常事,但写好则是难事。我认为,对公文写作,既犯不着看得那么高深,但也不能太随意。我的体会是,要想提高写作能力,都得经历新手、老手、高手这三个阶段。
01
第一个阶段是:写文章“写不长”的新手
这里所说的“写不长”,是指难以下笔,或者寥寥数语,便无话可写。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走笔作歌》中,自述诗歌创作发展之路,承认“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诗人回顾早先学着写诗,没有真切的心得、体验,不免在前辈大家那里乞讨零碎润饰自己的诗篇。诗坛大家对成才过程的回顾总结,充分揭示了“实践出人才”这一成长规律。诗坛大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写不长”可能因为我们对要写的东西很陌生。如何从新手变成老手,由陌生变得熟悉?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实践,这是文字工作者成长和成功的唯一选择。这个阶段就好像过去厨师行业里的学徒,初入行时完全是“门外汉”,只能从最基础的刀功、火候、翻锅、装盘学起,在老厨师的引领下一步步迈入职业厨师之门。
写文章的新手,要想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就必须做到“三个多”:一要多学。多学习上级有关法规政策好部署要求,掌握其精神实质,真正做到真懂、会用。二要多看。要多看多读别人的好文章,从中学习借鉴写作技能,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多看多读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就会从中受到不少的启发。比如,要撰写一篇以前从没写过的文章,手头又没有参考资料,就可以从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资料,收集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开阔写文章的思路。三要多写。读十篇不如写一篇。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对于提高文字综合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只要在写作实践上反复摸索,反复练习,不断积累经验,写作水平就一定能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练习可以先易后难,对照优秀的、成功的文稿,模仿着写,这样文字综合水平就能提高得更快一些。公文写作必须遵循“由小到大、从简到繁、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的规律,逐步实现写作能力由低到高、写作内容由简到繁、写作范围由微观到宏观的转变,这是每个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都必须经历的写作过程。刚从事公文写作的同志,最好从写“豆腐块”、“火柴盒”开始,先写一些简短的公文或其他小文章,比如起草有关通知、简讯、请示、批复等难度不大的公文。一般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基本能掌握其写作要领。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写一些难度稍大些的信息、情况反映、会议纪要、计划等,经过两三年的磨练摔打,就会打下较好的公文写作基础。在有了一定公文写作基础并站稳了脚跟后,就可以写工作报告、总结、意见、决定、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难度较大的公文材料了。
02
第二个阶段是:写文章“写不短”的老手
这里所说的“写不短”,是指难于取舍,或长篇大论而人云亦云。计算机“复制”和“粘贴”好似两把免费的手术刀,让“克隆”无限普及;互联网则如同一间大教室,让素不相识的人们可以相互抄袭。于是,基层上报的资料,“百度”出来的文档,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感觉这也新鲜,那也精辟,统统都重要,难以取舍。取龙头、连牛肚、截狗腿、添蛇尾,一番“剪辑”,来个“大杂烩”,洋洋洒洒成千上万字的“作品”便出炉了。更有甚者,连下载的回车符和超链接都保留着,这种“四不象”文稿,可谓名副其实的“伪原创”。南宋诗人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做诗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意思是说,应该让诗句从我的肺腑中发出,切忌跟在别人的脚后走。极力主张写作要有个性,反对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仰人鼻息。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指出:“师其意,不师其辞。”认为可以效仿别人的文意,但不能完全模仿别人的文辞。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感叹“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呼吁写作应该倡导创新,自抒性情,纵横挥洒,如果随人俯仰,亦步亦趋,一味模仿他人,就太可怜了。这个阶段就好像当初学习厨艺的幼稚学徒,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已经成为会煮家常菜、“大杂烩”,但厨艺不精,菜的色香味形不全的初级厨师。
写文章的老手,要想解决“写不短”的问题,就必须做到“三个善”:一要善思。在起草文稿时,要端正态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学习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如果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使出十二分劲去思考,到最后能有七八成的成功就已经很不错了;相反,如果我们只投入七八分精力去思考,那么这个文稿肯定写不好。要用心去思考文章写作的技巧,在落笔前,先把事情想清楚,理出一个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设计合理完整的逻辑框架,寻找几个支撑点,收集有关资料,形成文稿的提纲;在落笔时,认真思考文稿的字法、句法、文法,注重语言的锤炼,一字一句地斟酌,使文字准确、简洁、鲜明、易懂,力求平实中见精彩、自然中有韵味。二要善听。坚持在写作实践中勤拜师、勤请教,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文稿,加快提高自己的公文写作技巧和水平,特别是要善于在自己认为写作成功时,虚心求教,欢迎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横挑鼻子竖挑眼”,力求写出高质量的文稿。三要善改。文稿起草出来,要反复修改。做文字工作的人有一句常说的话,那就是“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曹雪芹在写《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时,先后对其进行大的修改就有五次。他曾说“字字吟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因为他下了如此大的工夫,才有了现在的红学,才有一代又一代的大家去研究、去挖掘,甚至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研究。*在起草《反对自由主义》这篇讲稿时,憋在延安的窑洞里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复修改推敲不下数十遍,才成就了这个经典名篇;在写《论联合政府》时,前后修改了20多次。还有,*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后修改了一年多才公开发表。正因为这样,这篇讲话虽然时过80年了,但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为无产阶级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二为”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经过几十年实践证明都是非常正确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伟人名人这种对文章进行反复修改的精益求精精神,在起草每一篇文稿的过程中,都要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疏忽和瑕疵,力求观点正确、论据有力、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整洁干净,力求文稿逐步接近完美,力求写出精品力作。
03
第三个阶段是:写文章“可长短”的高手
这里所说的“可长短”,即可长可短,是指精于剪裁,或善于谋篇布局而旁征博引。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走笔作歌》中,通过回顾自己历经的生活锤炼和岁月积淀,终于领悟到写诗词“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的艰辛与奔放。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对诗词的炼字造句,就像织女所用的织机和织出的带有云纹图案的锦缎一样,剪裁得当,不是寻常的刀尺所能做到的。他用一个巧妙而美丽的比喻,形容作家如果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自然就会挥洒自如,写出浑然天成的诗文来,决非凡人刀尺所能剪裁。这两句话启示我们,要写出好的文章,既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解决“没东西可写”的问题;又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解决“有东西不会写”的问题。从写作技巧来说,一篇文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材料的恰当安排,该浓墨重彩就要不惜笔墨,该言简意赅就要惜墨如金。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详略得当而独具魅力的文章呢?就是在写主要内容时,要细致入微,充分生动,力求具体、充实、完整;在写次要内容时,要寥寥几笔,清楚明了,不拖泥带水,这样就能够写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长短适宜的好文章。这个阶段就好像一位历练多年、技艺超群的大厨,即使抛开菜谱也能烹制出精致可口、绝世无双的美食佳肴,甚至将他人废弃的边角食材点石成金,制成稀世名菜,那么,这位大厨距离传说中的“厨神”还远吗?
要想成为写文章的高手,达到“可长短”的境界,就必须做到“四个会”:一要会“加法”。“加法”就是加字,丰富和完善表达不充分、写得不全面、有遗漏残缺的地方。二要会“减法”。“减法”就是减字,删除重复、离题、多余的“赘肉”。三要会“乘法”。“乘法”就是扩充,产生新的思想或观点后,进行由此及彼、由偏变全的延伸式再创作。四要会“除法”。“除法”就是提炼,整合意思相近、内容相仿、观点相同的部分,紧扣主题提取精华,去除雷同的东西,力求使材料由粗变精,使结构由疏变密,使语言由繁变简,最终形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