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阅读名著,我们司空见惯,可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与发展,快节奏生活的到来,有些人宁愿匆匆忙忙地在网上草草地给上几行评论,也鲜有人踏踏实实地静坐下来思考后写点读书笔记。让孩子读书后写笔记到底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做好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杭州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一篇读书笔记中,列举了《西游记》不同故事里宴会上的菜名,发现即使到了西域,菜也是中餐。该学生说,自己将《西游记》读了好几遍,里面很多菜是相似的,推测应该是吴承恩老家的菜,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这些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
这一新奇的视角也受到了教育家专家的首肯以及家长们广泛关注。专家认为,此学生的思考是合理的,值得肯定,说明其读书很细心,但又提出了对作者吴承恩本人身份和经历的质疑。看来,此举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和争议。
那么,是什么诱发了此小学生在读完名著时有了与众不同的思考?甚至还抓取小说漏洞,引发有关作者创作背景的探讨与争议。据了解,这名学生的妈妈喜欢在家给经典名著写评论,于是时常鼓励并指导孩子写读书笔记,让孩子能在读完书后有一定理解与思考,激发写作兴趣的同时也提高写作水平。如今,孩子已经养成了凡是读书就要写点文章的好习惯,不过这次能写出这个角度的读后感也着实令其妈妈大吃一惊。
思考比阅读本身更重要
刘峰(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阅读与写读书笔记往往不可割裂。这不单纯的是要通过读书笔记促进孩子记忆,更重要的是阅读的“精细化”。孩子读书,更在意的是书籍的趣味性,至于语言优劣、逻辑思维、文化价值等方面是要看个人兴趣的。因此,孩子的阅读往往因天性而有“粗糙化”的倾向,从而使阅读的价值弱化。读书笔记,能够帮助孩子走向“精细化”,使阅读更有意义。
“精细化”不是指成人的精读,而是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仅仅以兴趣为导向的“粗糙化”阅读,还要在此基础上多一点其它要求。比如父母在陪伴孩子阅读过程中,要求孩子记下一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孩子的阅读就多了一点指向性,从而使孩子的阅读不再囫囵吞枣,避免因急于看感兴趣的内容而跳跃、忽视很多内容。写读书笔记,能够在此基础上强化孩子阅读的“精细化”程度,促使孩子逐词逐句地阅读。
孩子的口语表达,受限于周围的环境。而书面表达,受限于阅读的质量。只有养成“精细化”阅读的习惯,才可能提高阅读质量,引导孩子走进语言运用的大门。古人所言“一字师”,所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即是对语言运用和揣摩的至高境界,即使将来孩子未必从事文学创作,却离不开语言的准确运用和理解。而读书笔记的方式是培养孩子感知语言、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
“写作就是与自己对话”,一部经典,就是一个思想者与自己对话过程的外化。孩子尚小,未必能够理解其中的意蕴,但不理解未必就意味着没有感受。读书笔记在强化某种感受的基础上,很有可能将感受引向感悟,从而使孩子的思想走向深刻。思想的深刻性,是孩子获得人生价值最锋利的武器,如干将莫邪之剑,吹毛断发,削铁如泥。
语言是思维的河流,是在河边看一看还是跳到河里洗洗澡、游游泳,对孩子而言,其意义的差别不言而喻。所以,当孩子不愿意下水的时候,父母不妨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以读书笔记的方式把孩子引向河流,日积月累,孩子的思维最终也能汇成小溪,积成大河、大海。
智库链接
读书笔记的“七大招式” 和“三大方法”
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一元笔记法:俗称最灵活易坚持的方法,在一本笔记本里记录任何与书有关的信息。例如:先摘记从报纸书评和杂志报道看到的书,再列购书清单,到书店指定购买;其次是读书后,制作读书笔记,然后输出书评或感想;最后通过重读,灵活运用知识。整个从买到读再到思到写的历程完美呈现,如记账一般清晰可见且很实用。
勾画旁批法:看书过程中,直接在书上将打动内心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留白处进行备注旁批,记录下自己当时的心境。
思维导图法:整理出一本书的逻辑脉络,并发现所读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它书或文章的联系。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一下原书作者的思维框架,画个思维导图,便于从全局把握一本书。
读书笔记呈现形式多样:笔记本、活页本、卡片、剪报、全文复印、书签式、图像式……
作者:本报记者 张莹 整理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现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