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拉德威尔在其作品《异类》中,提出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天资普通的人,经过10000小时锤炼,也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按每天8小时,每周5天计算,一万小时,大约需要五年。
五年时间,也不是太久。我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只算到高中毕业,也学了10年。虽然每天没有学8小时,综合折算,平均每天4小时差不多吧?刚好也是一万小时。
十年磨一剑,你的英语学得怎样?
我估计,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正如浙江大学郑强教授所言,是“聋哑英语”。
近日,浙江大学郑强教授一段演讲视频在火遍网络。演讲中,郑教授提到日本一位诺奖获得者,六十多年没出过国。引申出一个话题:
我们把英语放在过分重要的位置,耽误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也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表现。
郑强教授是浙大博士生导师、特聘长江学者。素以“观点犀利、说话痛快”著称。
网传“将英语踢出高考”,是对郑强教授演讲内容的过度解读,郑教授并没有这么说。但直指英语误尽苍生”,确实令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但这个话题能在网络上激起热烈讨论,足以印证,“全民学英语”不得人心。
我们在学英语方面,投入了多少?1、时间投入。
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达90%。也就是说,接近90%的人,要学10年英语,约占一个人生命中有效劳动时间的十分之一。
2、金钱投入。
基础教育阶段,国家平均每生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约15000元。家庭教育支出,平均每生每年约5000元。分配到英语这个学科,算1000元不多吧?
2018年数据,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亿,乘以1000,就是2千亿。也就是说,我们每年投入在英语学习上的金钱,至少2千亿。这还不包括一部分家庭的补课支出。
英语学科相关的教材教辅资料费、考试费等。每年支出也有数百亿。
3、生命质量损耗。
学习是件痛苦的事。学习非母语语言,更是困难重重。
学习数学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学习语文可以增强我们体验生命的能力,学习其它专业学科可以增长劳动技能。各学科之间,还有互相促进的作用。
唯有学习外语,极可能成为屠龙之技。无谓损耗我们的生命质量,投入产出比最低。
英语的地位是否已不重要?世易时移,英语学科确实已没那么重要。
第一、大部分人学了英语,一辈子都派不上用场,投入产出比极低。
第二、随着技术进步,即时翻译软硬件越来越强大,需要较强英语能力的场景越来越少。
有些人以“可以看原版论文”为全民学英语辩护,也站不住脚。
一是绝大部分人学英语,不可能学到如母语那般炉火纯青,没有理解上的障碍。
二是现在AI技术相当强大,经训练以后,翻译能力超过任何一个非母语人类学习者。
为了看懂英文原版论文而花费毕生精力学英语,就像为了出去旅行,而专门学习开飞机一样可笑。买一张机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搞那么复杂?
英语是否应该退出高考?英语终将退出高考,但现在时机并未成熟。可以在新高考模式下,将英语学科调整为与地理、生物等学科相同等级。有两个原因:
第一、英语相关产业链上已寄生利益体,只可缓缓图之,过急易生矛盾。
第二、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学习仍然有较大的真实需求。
我认为,学英语的选择权,最终应该交还给学生,或者说交还给市场。
一熟人的孩子,学了半年日语后去日本打工,如今混得风生水起。另一同事的孩子,学了一年多韩语,如今在韩国工作。
对中国人来说,学英语确实比学日语韩语难很多,但也不用学十年那么夸张。关键是学了十年,还是“聋哑英语”,这就太不划算了。
让有需求、有兴趣的人主动去学,学起来才事半功倍。逼着全国人学一门90%概率用不上的语言,算什么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