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视野的关系。在犯罪治理方面,中国的经验已成为与他国交相呼应的“中国之治”。中国声音和他国经验都应放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交流互鉴,携手世界,大道同行。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石经海
中国犯罪学的现代化与本土化展望
中国犯罪学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基于本土化的现代化。其中,“本土化”意味着中国犯罪学的发展需立足中国实际 、服务中国需求和基于中国制度,以契合和服务我国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中国犯罪学的发展,要实现基于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的守正创新,不仅是基于传统学科体系的从入口到出口的一体化紧密对接,而且要基于本土化根基与目标,对定罪量刑是否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从每个司法案件感受到公平正义”等进行犯罪学研究,以构建中国特色犯罪学和推动犯罪学的创新与繁荣。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
犯罪学研究所所长
赵 军
话语竞逐中的犯罪学——问题、视野及方法
通过最近三十年的努力,我国犯罪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令人欣喜。然而,与发展更为完备的近邻学科相比,犯罪学在学术、实务及大众话语空间中的竞逐能力处于明显弱势,这导致犯罪学在现实犯罪治理过程中的应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为此,犯罪学研究有必要更加聚焦于我国犯罪治理中的真问题,拓展更加多元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视野,平衡发展包括理论方法与经验方法、定量方法与质性方法在内的多样化的方法体系,以提升犯罪学的话语建构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我国犯罪治理贡献力量。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志远
作为政策前提的犯罪学研究展望
当前的犯罪学研究,已经摆脱了为证明学科独立地位而苦苦挣扎的历史阶段,而是进入了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犯罪治理现代化直接做出贡献的新阶段。这一判断可以从决策者越来越重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导向中被发现,也可以从刑法学者对于刑法社会治理效能的有限性论证当中得到印证。如果说本次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中的“次密接不再管控和流调”,得到了“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是3.1/10万”这一数据的直接支持,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事实学对社会治理决策的意义;那么犯罪学对于犯罪现象,犯罪规律的揭示,完全可以在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优化、犯罪附随后果的体系性完善等前沿问题上发挥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