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日记,创设一个数学的生活情境,让孩子知道数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进而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快让孩子动笔写一写数学日记吧
培养孩子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对孩子学习数学非常有帮助,家长也可以通过数学日记去了解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一年级
参考答案:
今天茵苗带妹妹一起去爷爷的果园玩耍。茵苗在果园看到一棵非常高大茂盛的苹果树。爷爷说:“这棵苹果树已经种了10年,你想想你们谁年龄比较大呢?”哇,茵苗才7岁,苹果树比茵苗( 大 )。爷爷50岁,苹果树比爷爷(小)。苹果树上结满了红苹果,想吃可是够不着。爷爷身高比茵苗(高 ),一伸手就给茵苗摘了1个苹果。妹妹也想吃1个,茵苗还想要2个,爷爷又摘了( 3 )个。现在茵苗有(3 )个苹果,妹妹有1个,茵苗比妹妹多( 2 )个。出了园子,茵苗发现门口放着一台秤。爷爷说:“那是秤果子用的,你们想称一下谁重谁轻吗?”茵苗和妹妹都点头。秤完之后,茵苗25千克,妹妹15千克,茵苗比妹妹( 重 )。爷爷说:“好好吃饭,多吃水果,就可以快快长大!”
二年级
爸爸告诉茵苗:“这个暑假你长高了3(厘米)。可是茵苗不懂(厘米)是什么?”
今天刚好上数学课,正好给同学们讲了长度单位。
老师说,在远古时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比如拇指和食指张开的长度——(搾)。茵苗和老师分别测量了桌子的宽度,
茵苗测量出来是(5搾),老师测量出来是(3搾)。为什么茵苗测量出来长度和老师测量出来的长度不一样呢?
这时候,班里的智多星小明就说:“(因为老师的手比茵苗的手大)。”
老师点点头,说:“后来人们也发现了这种情况。于是就统一了长度单位,同时也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尺子)观察一下吧!”
于是,大家纷纷拿出了(尺子),仔细地观察起来,发现上面有一些数字,末尾还有两个字母(cm)。
老师说:“从( 0 )到( 1 )就表示(1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cm)。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 厘米 )作单位。”
茵苗边听边用手指在尺子的格子上比对,发现食指宽大约(1厘米)。这时,老师讲到(图钉的长度)、(田字格的宽)也大约是1厘米。
接着,老师教了大家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
首先,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品的(左端),再看物品的(右端)对着(几),那么测量出来的物品长度就是(几厘米)。
茵苗照着这个方法测量自己使用的铅笔,发现铅笔有(8厘米)长。
正在大家量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抛出另外一个问题:“如何测量 黑板有多长?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茵苗想到刚才的测量铅笔的尺子,上面有一个20,也就说明这把尺子的长度是(20厘米)。于是茵苗自告奋勇,上讲台量了一下黑板的长度。茵苗一边量一边用粉笔做记号,一共有20个(20厘米),大家一起算:10个20(厘米)是200(厘米),20个20(厘米)是400(厘米)。
这个时候,老师拿出一把长长的尺子,说:“同学们,我们可以用这把(米尺)来量哦!”
果不其然,量了(4)次,就把黑板的长度量出来了,黑板长4(米)。
老师说:“在量比较长的物体的时候,人们通常用(米)作单位,也可以用字母(m)表示。米尺上面有100个1厘米,也就是说1m=(100)厘米。”
下课了,大家拿着尺子量东量西,有的在量桌子的高度,有的在量窗户的宽度,还有的在互相量对方的身高……
三年级
今天上数学课,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时间单位:( 秒 )。数学老师告诉我们,钟面上最细的针就是( 秒针 )。
一秒是多久呢?我眨一下眼,一秒就过去了。秒针在钟面上走(1)圈就是(1分钟),也就是说秒和分的换算是1分钟=(60)秒。这样算来,一小时就是秒针走了(60)圈,也就是60个60秒,就是(3600)秒。
秒,这个单位这么小,到底有什么用呢?我这样想着,打开了电视。看见 电视上正在播放广告,右上角还有一个广告倒计时。我很好奇,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电视广告是按秒计费的,有(15秒)、(30秒)、(45秒)、(60秒)、(90秒),但是我们看到的经常是15s、30s、45s……”
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吗?没错,秒可以用小写字母(s)来表示。
读了这篇文章,你学会“秒”这个单位了吗?
四年级
线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那么线段、直线和射线可以怎么学习呢?茵苗在学这一节的内容她用了哪些记忆的技巧呢?
在学线段的时候,老师告诉同学们线段的定义: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不能向两端延伸,同时还拿出一段丝线,展示给同学们观看。
茵苗为了记住直线的特点:有两个端点,是直的,是有长度的。于是她一回家,就让妈妈也给了她一段丝线。她把丝线拉直,高兴地告诉妈妈,说她知道什么是线段,两只手拿着拉直的直线两端,就像是线段的两个端点,中间拉直的丝线就是线段的长度,并高兴地在纸上画起了线段:
先练习本上面画两个点,一个点表示A,另一个点表示B,然后用直尺连接A、B两点,并测量出了所画线段AB的长度是5cm,并在它的中间画一条线,把它分成相同的两部分,从而得到两条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妈妈见茵苗学得饶有趣味,也给茵苗举例了现实中的一些线段。如古代的弓箭,绷紧的弦的两端是固定的,所以它也可以看做是线段。
突然,妈妈问茵苗:“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茵苗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头脑中搜索着老师今天讲过的内容:把线段向两端无线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
于是,茵苗就照着老师讲的这点,在原先画好的线段两边无限地延伸,她画到练习本边沿时发现:如果纸张足够大就能够继续延伸出去,因此直线应该是不能测量长度的,同时还发现它好像没有端点,跟老师说的一模一样。
于是茵苗整理了一下:直线是没有端点的,可无限延伸,无法测量长度,同时过一个点,可以画出无线条直线,而过两个点却只能画一条直线。所画出来的直线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叫直线AB,也可以叫直线l,这样记起来更方便。
整理到这里,茵苗想到今天在课堂上还学了另一种线—射线。那么什么是射线呢?
茵苗又陷入了沉思,想起老师在课堂上是这样讲射线的:
如果把所画的线段往一个方向无线延伸就得到了一条射线。
茵苗又重新在纸上面画了一条线段CD,然后往D点无限延伸,发现射线跟线段和直线的不同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它们是有点一族;射线可以向一端无线延伸,直线可以向两端无线延伸,这样它们都是可延伸不可测量长度一族。
生活中也有很多射线,比如开启的车灯,开着的手电筒,它们都可以看做是一条射线。射线的表示方式跟线段和直线有一点不同,两点画一条射线,起始的点叫做端点,端点要写在前面,如果C是端点,那么就要叫射线CD,不能叫射线DC;如果D是端点,那么就要叫射线DC,不能叫射线CD。
茵苗觉得可以把它们画在一个表格里面,这样可能更容易记住:
数学日记,创设一个数学的生活情境,让孩子知道数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进而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快让孩子动笔写一写数学日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