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高考就是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范围以儒学为主。
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倡导天尊地卑、贵贱有序,鼓励有才的学子们参加考试。
不管是富贵人家还是寒门学子,都要经历考试才可以进入权利机构,实现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让我们来看看曾经的高考都考些什么?
1、主要考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到了明清时期开始考八股文。
2、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比较完善,主要考的是诗赋,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经义)、进士、俊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算术)等五十多种。
3、“明经”考的就是背书,打开四书五经的任意一本翻开其中一页,随意挑一句话,让考生解释。考生需要把整套书都背下来。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进士考的是写诗和做文章,用文章对时政进行点评。这场考试最能考察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不是靠死背书、死读书就能通过。
5、宋朝的科举取消了背书和作诗,只考时政,让考生们提出对时政的想法然后给出解决的方案,再从四书五经里挑一句话让考生写一篇文章。
6、明朝的科举最严密,难度也最高,八股文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了主要的考试内容。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对文章的字数,句子的长短,每一句声调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封建统治者用八股文将儒家的仁和忠掺入君权,让天下人都认同皇权是至高无上,意识形态上与统治阶层保持一致。
清朝皇帝直接不讳地说:“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