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这个"煮"字的意思?通常说"煮",指把食品放在锅中,然后用火烧。但"煮"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烫"。《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这"煮酒"就是烫酒,不是煮饭、煮肉那样煮。它是把酒倒入容器中,以前往往用锡壶,然后另一个容器烧水,把锡壶放入煮,这样酒很快就熟了,谓之煮酒,其实是用热水把酒烫热。
杜子熊先生在《书画装潢学》中这样写:
■把宣纸二至五张迭平,正面朝下,平放在台板上,台板一头垫高,便于御水。用开水淋煮三、四遍,吸干晾燥,再用砑石在背面砑光,即成。
这段话现在非常流行,但不够详细。
我来解释一下,所谓"煮捶宣"的"煮",不是把纸放在锅里煮的意思,纸张不是编织的布,你要真的一"煮",那纸就烂了。这跟我们写字用的毛毡一样,毛毡不是编织品,它只是把毛压在一起,你一煮就散开了。"煮捶宣"的"煮",是用滚水烫的意思。
纸张的表面,有大量的绒毛。纸张烫一下的好处,是表面的绒毛都倒伏下来。
韩国有一种白捶纸,历史悠久。我们来看看他们怎么做的。
《晚保齐丛书》
■ 韩国·徐命膺
■捶纸之法,干纸一张外,漉湿纸一张沓上,如此重迭沓起。以百张纸为一垛,放平正案上。
■ 又以平面板压在上,以大石压之,经一伏时,上下干湿皆匀。
捶打前先要湿纸,湿纸之法是一干一湿相间放,"沓"就是重复、重迭地放置。"一伏时"就是一昼夜,一昼夜后,纸张都湿了,但又不是很湿。
他们这样的做法,不能说是煮,所以不叫煮捶纸,而叫白捶纸。
然后怎么做?
■放石上匀捶二三百下,皆着实。
这种湿度的纸,放在平石上捶打。
■于百张内,将五十张晒干,再与湿纸五十张干湿相间沓了。
■再匀捶二三百下,依上晒干一半。
第一次打完后,抽出五十张晒干,晒*五十张再和五十张湿纸相间放好,第二次捶打二三百下,重复刚才的工序。
■又干湿相间,沓了,如此三四次,直至无一张沾沾为度。
■再以石碾三四次,倒下捶匀,直至光滑如油纸。
捶打工序重复做三四次,干纸湿纸慢慢就互相不沾了。然后辗,辗完再捶打,目的只是要纤维紧密。最后这纸会非常光滑,好像油纸一样。
简言之:
■胶矾水、染色、上浆,其实都是加粉。
■砑光、煮捶,是把纤维压紧,从而光洁。
■加粉的纸无光,蜡砑捶的结果有光泽。
唐宋书法作品,大量写在加工后的高级纸上,所以笔法表现很细致,可谓不惜工本。明清以后书家用初级生纸,简单多了。
我们学书法,对于纸性要有所了解,但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
谢谢各位。
本节要点:
■什么是染潢。
■什么是上浆。
■煮捶砑光的加工方法。
复习思考:
■这是北京故宫所藏清代乾隆时期的梅花玉版笺,底纸是皮纸,表面加粉,涂蜡砑光,然后泥金,绘花。你看这纸加熟所用的各种手段,前后顺序可以转换吗?
■这是台北故宫所藏米芾《晋纸帖》,前四行是"此晋纸式也,可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复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
■你能理解这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