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越高越好,最好满分或者接近满分。
嗯,我这么说其实等于没说。
现在不是就行不公布分数只是公布“优秀、良好……”或者按字母ABCD排等级吗?
多数地区我看对“优秀”的评价一般是按照全体参加考试的学生前10%到15%的成绩归为优秀(具体多少各地或有不同),有的地方简单粗暴一些,直接就是按分数线来,比如上了90分是优秀80分是良好等等。
成绩不重要的误区第一个误区:
很多人说成绩不重要的很大“自信”来源除了我上面说的那些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儿、不知道学,等孩子大了就好了,并且也会想到一些“理论上”能够学好的方法、习惯培养等等。
但是我想说的是现实总是会啪啪打脸的——小时候不去养成的习惯,你怎么肯定孩子大了、心散了、坏习惯一箩筐的情况下他们哪来的毅力、兴趣来改变呢?你平常都不提学习的事儿吗?现在说他他不听,我们哪来的自信未来孩子就能听或者他就一定会“顿悟”?
好成绩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容易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这部分孩子极少会出现后期滑坡的情况,客观上这也给那些等待“逆袭”的孩子们增加了逆袭的难度。
成绩差的尤其是长期成绩比较差的情况下,往往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虽然内心可能会偶有不甘,也想“一飞冲天”,可是就现在的孩子普遍心理素质,有多少人会有信心相信他们会“浪子回头”?
绝对是一路下滑的会比触底反弹的多的多得多!
第二个误区:
还有一部分人说小学成绩不重要的自信来源是因为他们打心眼里认为“小学知识简单”,所以就算是落下了也没抬有关系,因为补起来很快,学起来也很快……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需要你去面对:现在的小学生是怎样的一个学习状态你不会不知道吧?有多少孩子已经不满足于课内学习纷纷在外面报的学习班或者父母给他们增加了很多的补充练习,他们的基础掌握情况、拓展理解情况等等会比我们那个年代都要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在课内考试上的差距,实际上仅仅是“冰山一角”——过于简单的题目已经掩盖了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之间真实的巨大差距!
这已经不是那个努力努力就会冲上来的时代了……
唯成绩论的误区其实一直以来很多人反对“应试教育”都反对的不在点子上,他们认为“考试”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殊不知考试本身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并不是“考试”,而是“唯分数论”!
很多师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其实都是因为大人们(老师、家长以及亲朋好友等)过分看重成绩导致的!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我们都不要去重视“分数”,而是想提醒诸位父母们:分数不是要求出来的,它是对过去的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反馈,“分数”出问题了,那么是过去那段学习出现了问题,你去谴责“分数”以及孩子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好比我们把手机搞丢了,你再去抱怨、埋怨又能怎么办?赶紧想办法补救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吗?
放在孩子学习上也是如此,赶紧找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有道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在这里,“分数”就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目标是搞定分数,而不是搞定孩子,不是吗?
所以这个认识还是非常有必要提醒一下的。
分数背后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以及习惯的培养就如同没有无缘无故差的成绩一样,每一个差的成绩背后都是有一个或者一些原因存在的,想要提高成绩,那么就必须先要去解决哪些问题,而好的成绩背后也是有一定的原因导致的,例如:努力、习惯、认同、态度、兴趣……
事实上任何的分数都是代表了过去一段时间的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为不会出现一次考试会把所有知识点都考察到的情况。
而我们又知道,任何人都会存在“遗忘”这个天然的敌人的。
所以,“好成绩”其实是有“保质期”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逆袭”、“反超”的情况——因为后进者在考试后的努力和之前的成绩优秀者松懈的“配合”导致了这一“奇迹”的发生。
因此,一时的成绩好千万不要就盲目认为一切OK了,一定要注意这个好的背后原因,以及接下来孩子的表现是否能够确保继续好下去。
而能够保证这点的只有“好习惯”!
而在培养一些好习惯的时候初期是有可能会牺牲掉一些学习效率的。
例如:
我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培养他的自学能力,这种情况初期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的,例如遇到看不懂的地方怎么办,遇到不会做的习题怎么办,如何做归纳总结……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而且有些时候如果你不注意的话孩子可能还会走一些弯路。虽然我可以给他报班甚至干脆就是我来辅导孩子,但是这样必然会影响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矛盾”,很多家长明知道“正确的选择”是什么,但是往往又瞻前顾后狠不下心来,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问题还是绕不过去——到了高年级之后,自学能力会严重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以,孩子考多少分才算优秀,这个问题还真的不能仅仅看分数,一定要从孩子的学习习惯、态度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