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题:“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学校体育发展迎来“黄金时代”
新华社记者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在不到一个月之内,两份关于学校体育重磅文件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
两份文件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针对近年来青少年体质逐渐下降、体育课不足、体育师资匮乏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发出了体育系统要和教育系统逐渐融合的信号,并表明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由“学校培养”的新趋势。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目标,并不乏挑战性,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将这形象地比喻为“跳起来摘苹果”。
王登峰说,文件出台之后,教育部会要求各地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并采用督导的方式督促各地抓好落实工作,他也注意到,有些地方在学校体育工作方面已经积累了经验。
对于文件中提到“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要求,南京工业大学从2013级学生开始实施大学体育“四年一贯制”教育教学改革,具体方案为:一、二年级每学期开设15周体育专项课课堂教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四年级第一学期各开设6周体质健康课课堂教学,所有年级体育课程均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进入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
南工大体育学院院长张天峰介绍,这项改革的实施有效破解困扰多年的两大难题。第一是“144学时”之惑,多年来教育部一再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必须上满144学时,但由于多方面原因,144学时的课堂教学几乎无法完成,一些学校往往是通过课外活动等形式在名义上予以补足,效果如何暂且不说,仅形式上就有点牵强。第二是“体测风险”,由于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学生如果平时不注意锻炼身体,在参加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经过6周体质健康课程以后再进行体测,发生运动风险和运动损伤的概率明显降低。
不仅仅是高校,在学业更为繁重的中小学,多所学校也进行了相关探索。不久前,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的初三学生陆启睿因出色的百米成绩上了网络热搜,作为杭州西湖区的一所名校,保俶塔实验学校近年在体教融合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如今体育也成了学校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根据学校总教练卢雅仙透露,学校在2018年成立了杭州市保俶塔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旨在鼓励和引导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现在实行‘1 X’托管,我们会根据家长的需求设计课程。比如足球项目,我们可以请外面的教练进来,家长们承担相关经费,学校提供场地,表现好的孩子最后还能进入校队。”
来自唐山市体校的教练林琳表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二者不能脱离。文件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很大,尤其是对于体育教育中竞技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一份文件从出台到落地执行,往往需要打通诸多关节,跨越层层障碍。其中任何一处出现阻塞,都会影响落地效果,有受访者告诉记者,文件落地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校长。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二马路小学始建于1907年,曾被确定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示范校、黑龙江省冰球活动基点校,学校先后为市专业队输送90余人,市青年队输送200余人,为国家队培养队员60多人,国少队80多人,有40多人进入北京大学等名牌高校学习。
二马路取得这样的成绩,最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感,对冰球发展给予支持。据悉,从1957年到现在,学校一直没有断过冬季冰场的建设,而且学校对班主任支持冰球队员训练、关注冰球队员成长的效果进行考核,在管理上还对队员做到“四优先”,即:学习辅导优先、训练时间优先、家访优先、评比奖励优先。对品德、学习、球技兼优的队员实施奖励机制,在优秀学生评比等方面给予优先政策。
两份文件的出台为今后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有些措施应落实落细,否则未来执行起来或许会有困难。比如要求“体育、教育部门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有受访者指出,目前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优势是生源好、能接受文化教育,而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教练、场地、医疗、营养、康复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在“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更细化的措施。
因此,相关人士指出,为保证文件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应加强主要执行部门的密切联系,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地与执行;相关部门应针对文件中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办法,以保证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能落实落细。(执笔记者:韦骅,参与记者:夏亮、王君宝、杨帆)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