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三:“爱护校园花草树木”倡议书
同学们:
地球是人类的唯一家园,绿色生命是我们这个家园的主体。没有花草树木,空气怎会滋润和清新?没有花草树木,怎能感受到鸟语花香?种一棵树,爱护一草一木,便能染一片生命之绿洲。只有美丽的梧桐才能招来金色的凤凰,只有绿色的家园才能庇护生命的茁壮成长。
我们的生活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校园绿化美化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爱护和保护环境也就成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创建绿色环境,不仅要有优美的硬件环境,更要求我们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素质,需要全体同学的一腔热忱,一份认真。我们要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食品包装物等垃圾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每一棵树做起;从爱护花草,绿化环境做起。人人争做爱护绿色、爱护洁净环境的天使,从我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
为了给我们自己提供一个清洁、温馨、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少先队向全体同学提出以下倡议:
一、树立绿色文明观念,自觉关心生活环境状况,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把个人环保行为视为个人文明修养的组成部分。
二、爱护校园绿化,立即行动起来,都来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校园绿化建设和管理,爱护花草树木,对破坏绿化的行为要敢于制止并举报。
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意乱扔瓜皮果壳、食品包装物等,不随地吐痰。伸出你的手,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一只废塑料袋,为校园的整洁献出你的爱心。
四、支持和参与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生活垃圾。
五、遵守公德,倡导文明,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卫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倡导班级和谐,同学友好,语言文明,行为规范,共建环境幽雅、和谐文明的校园。
同学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草一木显春色,一举一动见品行;花红草木青,德高心灵美;一块绿洲,一片诗意,一种希望。
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让我们的家园更加温馨、优雅!
校少先队大队部
3月12 日
点评:本文作者能按照倡议书的格式规范写倡议书,清楚地将倡议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哪些方面去做,条理清晰地罗列阐述。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突出了倡议书的特点。
范文四:关于“涵养心灵,美育人生”的倡议书
——美育是一种刚需
亲爱的同学们:
蔡元培说,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给中央美术学院的8位老教授回信,强调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能够通过美育涵养一颗“美丽心灵”。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美育是一种必需。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想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因此我们提出“涵养心灵,美育人生”的倡议,希望同学们重视美育的力量,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振兴中学
x年x月x日
点评:作为倡议书,首先要符合倡议书的格式,开头有称呼,此处对象是振兴中学的学生,因此称呼写成“亲爱的同学们”,然后直接切入主题,明确美育的重要性。正文部分以材料中*给中央美院的教授的回信的主要内容开始,从而强调美育是一种刚需,接下来具体分析美育的力量,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举例如远至几千年前了孔子就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今又有乔布斯直言在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最后提倡学生必须重视美育教育,从而收束全文。
范文五: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们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 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担民族复兴大责。为此,我代表博雅中学学生会全体成员向大家倡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深入挖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各类学说在文化激荡中大放光彩;汉朝独尊儒术,奠定统治地位;明清时期儒学结合时代特征发展创....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由此,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 道德规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弘扬中创新。
推陈出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予以展示、创新,才能推动文化兴盛。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陶瓷微雕技术近乎失传。而王艺文却利用现代科技将其继承下来,一个人撑起了一项国家非遗项目。正是因为有着推陈出新的精神,王艺文最终将一项文化技艺继承并发展了下来,这启示我们,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创新中弘扬。
面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当下,我们应通过“带一路”等渠道将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并展示出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当下的中学生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今天,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剔除槽柏,吸收精华,承继本质,涵养精髓,改造转化,创新发展,延续血脉,开拓前行。在此,我代表学生会全体成员向同学们再次倡议:担民族复兴大责,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你我同行。
博雅中学学生会
x年x月x日
点评:这篇题为“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的倡议书”,格式符合题干要求的倡议书。内容方面紧扣传统文化这个点,先谈弘扬,再谈推陈出新,重点举了一个叫王艺文的艺人,他从事的微雕技术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陈出新。最后作者以开放的眼睛看待世界的发展变化,指出: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当下,我们应通过“带一路”等渠道将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并展示出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整个文章思路清楚,逻辑严密。
范文六: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
网民朋友:
大家好!
最近,对新冠肺炎疫情,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话题引发一些讨论。其实,大家关心的不仅仅是老人,包括那些本来生活就相对不富足的人,他们在疫情中的捐赠,该如何看待和对待?
灾疫无情,人间有爱。首先必须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致敬。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时,很多人说得很平淡:“国家有难,当尽一份力。”而这份力,有的几乎是个人的全力,这是真正令人动容的地方。很多人听罢落泪,很多人则开始思考自己能为防控做些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对此类爱心行为的传播,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是要鼓励和倡导更多生活拮据的人出来捐款。恰巧相反,它的真正影响在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温情与爱,更激励有能力、有财力的人行动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了这种捐款本身的精神价值。
话说回来,感动的同时,怎样避免捐赠人因超出能力范围的捐款而影响生活,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有学者认为以慈善为主的“第三次分配”,就是在道德感召下,公民自发完成的资金向需要帮助的人流动的过程。在许多人眼里,这“第三次分配”就像是一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温柔之手”,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因此,无论从个人生活还是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温柔地拦下那些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实施捐赠的好心人,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前来捐款的老人劝都劝不住,怎么办?对于主动献出的爱心,总不能强制退回吧?同时,又该怎样准确识别一个人的捐赠符合其收入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工作人员的洞察、劝说,而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做一些“线串针眼”的精细活。比如有人建议,可以把老人的捐赠放入信托基金,用年化收益行善,本金则可以撤回,以备老人不时之需。再比如,捐赠机构是否可以和相关部门实现数据联网,当捐赠名单中出现本就属于社会救济的对象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劝导和保障工作。任何人的爱心都不应被辜负,更应该被珍惜。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细致扎实的工作,让每一滴善意都能找到其发挥最大能量的方式。
其实,当我们讨论“老人捐款该不该收”、倡导“力所能及的慈善”时,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化。今天,当物质极大丰富、收入普遍提高,怎样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慈善和公益制度,确保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同时进一步缩小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课题。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善和公益背后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也成为这个国家一路走来、战胜各类风险挑战的巨大动力。俗话说“危中有机”,疫情又何尝不是我们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慈善和公益事业向前发展的一次契机?更深入的思考、更务实的举措,或许就可以从这次“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讨论开始。
石家庄二中学子李智
x年x月x日
点评:这篇倡议书,开篇直接紧扣材料,讲老人捐款一事的影响;然后引出论题,应该接受还是要婉拒?正文首先说明,老人的捐款行为值得点赞,它不仅仅是一个钱款的数量问题,更主要的是这种爱心和情怀。接着宕开一笔写到如何避免老人的捐款超出能力范围,影响自己的生活,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整篇文章逻辑严谨,能够辩证分析,引人思考,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