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之首大学深度解析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6-24 01:33:01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莫医铭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中国古代讨论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全文文辞简约,但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在《大学》的阐释史上,历代的学者对“明德”的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理解,东汉儒者郑玄释“明德”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明德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以“明德”为“君德”。前人对“明德”的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理性的政治美德,表现出古人对公正、清明之政治秩序的渴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意在告诫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则是指出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进行自我节制,不能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如此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挈矩”原指测量的工具,引申为规范、原则之意)《大学》中提出挈矩之道,并把推己及人的挈矩之道作为人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认为君主百官治国理政尤其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

《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如《梁其钟》载:梁其肇帅井皇祖考,秉明德,虔夙夕。《叔向父禹簋》载:余小子司朕皇考,肇帅井先文祖,共(恭)明德,秉威义(仪)。在早期文献《国语》《左传》《康诰》等著作中,也多次出现“明德”,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如“昭明德而废幽昏”(《国语·楚语》)、“昭明德而惩无礼”(《左传·襄公十九年》)、“克明德慎罚”(《康诰》),这更加凸显出“明德”作为理性的政治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大学》援引了《康诰》《诗经》等早期文献,对其中的“明德”观念也予以了继承。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如朱熹在《四书或问》中所言,“所谓明德者,又人人之所同得,而非有我之得私也”。“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观念进行了改造,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不管是天子还是庶人,君子还是小人,他们被认为具有同样的道德属性,且都能够实现“明明德”。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自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中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将“明明德”指向“亲民”,也是意图通过昭示“明德”的普遍性而倡导教育的普遍化。

《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到“明德”的范畴中。“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本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等德在人性中有着内在的根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把人内在的善性予以扩充和发展,就会形成个体良好的品质进而在人际交往中体现仁、义、礼、智等德性。《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关键是在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政治之德特属于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但是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却是可以普遍实现的,是人人皆可得而能的。《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治国必先齐其家”,“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即是此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将“明明德于天下”作为弘扬“明德”的旨趣所在,指出了“明明德”的目的在于平治天下,并规定了彰明“明德”的具体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了选贤与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还体现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而“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