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高校2023年研招复试成绩和拟录取结果陆续出炉,与人数有限的成功“上岸”者相比,更多考生面临着人生赛道转换的艰难抉择。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考生特别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坚决选择“二战”。如今,“二战”乃至“三战”“四战”的考生正把考研大军的人数规模不断推高。
为应对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日渐抬升的招聘门槛,越来越多的人把考研当作提升学历的主要渠道,以期在延缓就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观察形势变化。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的大学生毕业生,往往只能通过考研来实现自己对名城、名校、名师的憧憬与期待。无论这些考生抱有何种目标和心态,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考研选择都相当理解。毕竟,年轻人的梦想值得呵护。
但是,在考研人数不断激增、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大学应届毕业生选择“二战”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正视。于考生而言,不计自身条件、时间成本、精神压力,面对“二战”乃至“三战”“四战”的挑战是否真的划算,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于社会而言,蜂拥而入的反复考研者,既推高了本就紧张的考录比,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闲置。显然,在研究生教育大众化的当下,我们既要在考研择校上更加趋于理性,也要在考研失利时是否选择“二战”的问题上更加慎重。考研只是众多人生路径中的一条,而非唯一的选项。
部分考生在“二战”中,既面临着初师未捷的心理苦闷,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重压,未必能发挥出最优水平。青年最大的优势是青春,备受压力的“二战”“三战”考生如果无法调适好心态,可能会白白失去自己的年龄优势。
年轻人如果发现自己可能不适合走考研道路,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选择。无论是校园招聘还是应征入伍,无论是考公考编还是西部计划,都能成就精彩的人生。
此外,“二战”“三战”的考生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人是为了躲避就业压力。考生把研究生学历当作提升求职的砝码,当然无可厚非。从这个角度来说,考生更要依据自身实际条件,冷静理智做出抉择,在考上与考好的关系协调中确定适合的目标。如遇初试不利,最好适当调整预期,避免“既要又要还要”的极端心态,进而早日“上岸”。这里说的“上岸”,未必是考上研究生,也可能是其他人生方向的“彼岸”。
如今,即便研究生持续扩招,但严格限定的考录比,意味着“上岸”的人仍是少数。因而初战失利的考生更要慎重理性,在把握自身条件的前提下,算好再战的成本账、时间账、机会账,做出最优选择。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
责任编辑: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