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居杂兴二首其一阅读答案,喜雪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7-09 00:18:20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阅读答案,喜雪二首其一阅读答案(1)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作用。

1.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答题示例2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

[宋]王禹偁①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①〔王禹偁〕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谪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

题: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本诗。

解此题,第一步,找出诗歌中的“小”事、“小”景。从表面看,本诗是写春风无情,吹折吹落桃花、杏花。第二步,分析其所反映的“大”的境界或主题。根据注释可知,作者遭朝廷贬斥,生活凄苦。诗人以触事兴感的方式,以小见大,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来曲折隐晦地反映其凄苦的生活,并抒发心头的难言之痛。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比喻手法,以“春风”喻当权者,以“花枝”喻贤才,借春风吹折桃花、杏花这种平常小事,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而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昏庸无知的谴责。

2.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3]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 泊 钱 塘

[明]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题: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解此题,须理解诗句意思。诗歌的前三联表面是写景,实则诉状抒情,尾联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第二问,据诗歌标题中的“夜泊”可知,诗人羁旅在外,再结合诗句内容,“乡梦”“短愁”一乡一愁,清晰无误地显示着此乃“思乡之愁”。

参考答案:(第一问)总括全诗,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第二问)“短愁”指的是羁旅思乡之愁。

3.抑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答题示例24]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题:(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第一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颔联承接首联,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第二步,联系全诗,分析其妙处,可从炼字、手法、结构等角度入手。把一、二联比照着看,首联说山泉“不知名”,颔联却写其景象奇特,一抑一扬比较明显;和三、四联联系着看,又起着铺垫作用,没有“雨声”,也就不会有“涧满”“池平”“长自清”了。

参考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首联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联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4.借古讽今

诗人借助古代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人思想情感的手法。

[答题示例2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沙过贾谊宅①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诗人因迁谪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刚而犯上”被贬。

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此题,第一步,知人论诗。联系诗题和注释,可知诗人以贾谊自比,抒发自己被贬的悲愤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第二步,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首联,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中的“秋草”“寒林”“日斜”,渲染出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颈联中的“有道”“犹”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尾联中的“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诗人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他人,更是怜己。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诗歌前两联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景象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两联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了当今朝廷,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来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喟叹和对现实的讽刺。

5.托物言志

诗(词)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答题示例26]

阅读下面这首梁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素 蝶 诗

[梁]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微。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①〔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题: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解此题,首先,要理解诗歌意思。根据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为“素蝶”。其次,结合诗句找出所咏之物的特征,诗人仅仅用了40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了出来。最后,联系注释中作者的遭际,可知“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由此可知,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首诗歌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第二问)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题指津]

1.用以命题的古代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在构思立意方面往往匠心独运,可以说,凡是散文所具有的构思立意技巧,诗歌都具有。因此,不妨将我们熟知的散文构思立意技巧用于对诗歌的鉴赏。

2.针对构思立意技巧的试题,多从诗歌的局部设题,但我们回答问题时,绝不能在局部徘徊,而是应放眼全篇,包括前后语境、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答题规范]

1.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2.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3.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 同 志

[宋]刘克庄

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

除目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

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

说与同袍①二三子②,下山未可太匆匆。

【注】①〔同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②〔二三子〕语出辛弃疾《贺新郎》:“……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知我者,二三子。”

请简要分析颈联和尾联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颈联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历史上虽然有过不为名利所动、始终归隐不出的高洁之士,但也不乏未能坚持操守始隐终仕的先贤,借古人为例说明隐居之难,讽刺了那些“先贤”是假隐士。尾联中的“同袍二三子”,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恳切地劝诫友人不可轻易下山,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委婉含蓄,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