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指出,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个人又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的,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19、“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该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佩蒂等在研究说服性信息传播之际提出。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信息,一种是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另一种是以较为简单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前者 是沿“核心路径”(central route)处理信息,后者则是沿“边缘路径”(peripheralroute) 处理信息。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强烈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之 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反之则沿“边缘路径”进行一般处理。
在同一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上述两个路径也许是同时存在的。如果对信息的某些特征、环节、某个细节人们比较关注,就会沿“核心路径”加以处理;对另一些特征、环节或细节没有兴趣或参与动机,我们则会转入沿“边缘路径”加以处理。一般认为,由“核心路径”的详尽信息处理所引起认知结构或基模的变化更深刻。
20、霍桑实验:指1924年至1932年美国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企业管理改革实验,以1927年哈 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的心理学实验最为有名,该研究强调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劳动态度和生产效率的影响。
自“霍桑实验”提出以后,现代组织管理学则强调组织成员的“社会人”性质,认为人的积极性是制约组织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和心理条件、感情、情绪或士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