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与害羞的冲突
一岁半之后,孩子第一个反抗期会开始出现,他会有较强的自主性,同时,坚持自己的意见,其实需要克服一定的害羞或怀疑心理,于是矛盾出现。
我看到过有位妈妈对着其他人评价孩子:这孩子主意大,每天穿什么衣服都要自己搭。孩子当时就在跟前,听了妈妈这话特别羞愧,脸都憋红了,紧紧闭着嘴巴不说话。虽然自主性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孩子坚持自主的时候还是会感到害羞,有的孩子选择克服害羞,有的孩子可能因此而克制自己的自主意识。
埃里克森把这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定为意志,如果能够解决这个矛盾,可以在孩子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也就是“不顾害羞和怀疑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当孩子出现自我意识,他会开始对外界的反抗,经常对爸爸妈妈说“不”,反复的说“我”,希望自己有自我控制能力,希望自己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所以对父母来说,需要掌控引导孩子行为,与包容孩子自主感之间的平衡,不过分压抑孩子,也不过分放任孩子,在帮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允许孩子坚持自己喜欢的方式,并且在他意志力不足时给孩子更多的鼓励。
自主能力和意志力的关键,就在这个时期形成,这两种品质对孩子以后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意义重大,所以父母不要总觉得孩子此时的自主性是“不逊”,从而拼命打压,想让孩子听你的,反而应该鼓励孩子用意志力克服害羞心理对自主性发展的阻碍。
三、3~6岁学龄初期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这个阶段的孩子主动探究精神萌发,他们有创造力,有想象力,喜欢问为什么,这是主动性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主动性遭到讥笑与遏制的时候,孩子会产生内疚感,这两种感觉就是矛盾来源。
比如孩子上课提问问题。
老师们都知道,孩子们上课提问问题的积极性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的,小时候孩子思维比较发散,常常在课堂上提出和老师想讲的内容无关的问题,看起来有点像是故意捣乱,为了继续讲课,有的老师可能会处理不当,让孩子感觉到内疚,从而主动性下降。
埃里克森认为,成功解决主动与内疚之间的矛盾之后,孩子就有了目的品质,“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
这个阶段的矛盾和目的性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孩子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说明他的目的性占了上风,想要做成一件事的*,击败了内疚感带来的退缩倾向。
如果孩子目的感更强,哪怕老师批评他说你这样一直提问会影响大家的上课秩序,孩子也不会罢休,非要弄明白自己的问题,他有可能会课下去问,或者自己再去探究。而如果孩子没有生发出目的性或者目的性不强,遇到挫折之后就会放弃。
这是最容易帮助孩子成功的一种品质,目标明确的孩子其实并不多。
想要孩子出现目的品质,父母就要对孩子的主动性行为多加鼓励。比如孩子主动帮爸爸妈妈做事,主动想要在一个场合中出彩,父母都要维护孩子,自己不要嘲笑孩子,也保护孩子不受他人嘲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