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钟山区老鹰山小学 张万祥
在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不可免地会发生一些突发的、棘手的教育教学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始料不及的。教师应该怎样对待?是坚持说服、循循善诱、启发疏导,还是动辄责咎、简单粗暴地压服?其效果迥然不同。这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关,也就涉及到教师教育机智与技巧的运用。也是教育改革所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萌发时期,其心理远未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很直观很感性,缺乏正确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容易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如一位老师正在讲课时,突然从一个学生的座位上传出蟋蟀“叽叽叽”的叫声。老师走过去,叫该生把蟋蟀笼子交出来。学生捂住笼子说:“我没有玩,是它自己叫的。”不肯交出来。老师略加思索便微笑着说:“你没有玩,很好,但它再叫,怎么办?这样吧,我给你放到办公室去,替你管好,放学时你去拿。”老师的话使学生放心了,便爽快地把蟋蟀笼交给了老师。放学时,老师信守诺言,把蟋蟀笼还给了学生,并与他进行了十分钟的思想工作。显然,影响上课的蟋蟀笼怎样交出?如若教师硬抢,学生则硬要保护,必然形成严重对立,反而把课堂搞得更乱。多费口舌也不行,势必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程。所以教师只能快速说服,把思想工作放到课后去做。可见,对堂课偶发事件机智的处理是对儿童心理的理解。
二、宽容体谅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宽”与“严”这两种要求是相辅相成的,但无论是“宽”还是“严”,都应该把握好尺度。运用不恰当,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运用适度,不但能把坏事转变为好事,还可能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在学生的心里种下成才的种子。
如有位画家曾说起他在小学时发生的一件事:课间,他和几个顽皮的小朋友在黑板上胡画乱写。数学老师走进教室,态度十分严肃,让他们“认领”各自的“杰作”,然后逐一擦掉,而留下了小画家的“处女作”——数学老师肖像的漫画。这时老师发现小画家有畏惧不安的心理,态度便马上变得和蔼起来,用赞扬的口气说:“这画画得不错嘛!便有一位小画家和另外一名学生上讲台演算数学题,让小画家得以自动和体面地擦掉了黑板上的漫画。下课后,老师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既严肃地批评了他不能在黑板上乱画,又和蔼地鼓励他画得好,不要半途而废。既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心和创造精神,又为小画家的成才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既宽容又严格要求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值得提倡。
三、教育教学机智与技巧的运用来自于教师经验的积累
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许多偶发事件是教师本身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有时需借助于教师本人的阅历和经验,才能灵活地处理好教与学的问题,解除学生心中的疑问。
如一位语文老师给三年级的学生讲解缩句:“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缩写成:尾巴翘着。于是没有歧义。“住在长江两岸的人们都爱吃鲜美的鲈鱼。”答案是“人们爱吃鲈鱼”。学生都表示惊讶,按照他们的想法,“人们”前面的“长江两岸”不能去掉,“鲈鱼”前面的“鲜美”不能去掉。他们大声嚷嚷,对缩句不理解。这种情况是老师没有料到的,一时着急起来。这时飞机嗡嗡飞过,老师灵机一动:一架飞机遇到危险,不断下降,需要减轻飞机的重量,不把飞机上的东西往下扔,后果会怎样?学生议论起来:“飞机爆炸!”“旅客会死亡!”老师因势利导:“保行李,还是保人?”“当然是人!”学生的回答毫不犹豫。“那么,应该怎样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扔掉该扔的东西!”学生的回答非常肯定。这时,老师进一步引导,缩写句子要求保留句子的主要成分,就像保飞机上的人。像这个句子,主要说的是“人们爱吃鲈鱼”,至于其它的词语成分,就像飞机上的行李,可以去掉。 “噢!”学生们终于吐出了一口长气,掌握了缩写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飞机遇险”的比喻,疏通了学生的思想症结,使学生心悦诚服,教学任务终于顺利完成。
四、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教学的客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尚有疑问时,如果采用教师释疑,则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并且老师的语言表述学生不一定能听懂;而启发学生自己释疑,是把学生置于主动探究的地位,在于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但教育技巧的运用,是需要机智和教育技巧的。
可见,教师的教育机智与技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时、恰当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掌握的教育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