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术作品怎么去欣赏,欣赏美术作品可以从哪几个角度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10-26 23:32:21

二、了解作者

每个成功的书法家都是一个成功的自我,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的家庭出身,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社会经历所创作的书法作品,风格迥然不同。书如其人,所以要读懂书法,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是人们公认的中国三大行书,但这三个人物分别出生在东晋、唐、宋不同朝代,而且他们政治、文化经历各不同,虽都是经典作品,但品读他们人生之后,会对他们的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得到不同的艺术享受。

对于美术作品怎么去欣赏,欣赏美术作品可以从哪几个角度(5)

三、分辨书体

中国书法从生成到成熟上下五千年,从秦代统一文字,经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继承发展,形成了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延续至今。且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我们要品读中国书法首先要弄清各种书体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代表人物,不然草隶不分,真行无别,就无法深入地了解作品。

对于美术作品怎么去欣赏,欣赏美术作品可以从哪几个角度(6)

四、阅读内容

书法是用汉字表达深度文化含义的优美书写。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草书经典中的文词看,每件作品都是中华民族深刻文化的历史印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如果你不了解文字的内容,品读作品时只能是人云亦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可能对这件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所以说,不论读古典的书法作品还是现代人的书法作品,首先要把文词弄清楚,进而将它的文化内涵搞明白,才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艺术价值。

对于美术作品怎么去欣赏,欣赏美术作品可以从哪几个角度(7)

五、解析技法

书法艺术区别其它艺术门类的突出特点,就是作者在法度之内,准确把握技法加以充分的展现。所谓的“法”就是指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笔法,也就是用笔的方法,它有中锋、侧锋、偏锋、露锋、藏锋等方法,行笔过程中有快慢、有缓急、有停顿,不同的动作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结体,就像盖房子需要设计,高的、矮的、圆的、方的,以及内部间架结构要巧妙安排;章法,就像美术构图,疏的、密的、虚的、实的,要有科学的分间布白;墨法,墨分五色:干、湿、浓、淡、枯,交影生辉。如一个书法家能娴熟使用这些方法,创作的书法作品一定会有丰富的艺术内含。

一篇作品的文化深度决定着艺术高度,没有好的文化深度,再好的技法,展现给人的只能是空洞的形式。如果具备深度的文化内涵,但没有好的技法,那就不叫书法,充其量是抄了一篇好的文词而已。

章法是从整体上看书法作品的印象与效果。它包括了书法作品的正文与落款、分行与布白、落款与印章等多方面的关系处理。但是,作为整体效果是由局部的、单个的字与线条构成的,如果单个的局部的字与线条不美,那么整体的美也就无从谈起。在这里我们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笔法和墨法三个方面来谈:

  1、字法

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这就是理想的字法。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字的结体不好,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其精妙处,指出了每个字都应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违”与“和”。“违”即变化,“和”即统一,要在错综复杂的结体变化中求得整体上的统一。

现代“流行书风”中所谓“丑书”也是以多种艺术形式和丰富的结字变化追求一种“从多种矛盾中求统一,又从统一中制造一定的矛盾”的构字技巧,使作品呈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虽至今争议不绝,但作为一种尝试,也不妨在争论中让欣赏者做出抉择,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我们在欣赏时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它以丰富和提高欣赏技能。

  2、笔法

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来的书评中都认为 “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线条或点画)都应是有力度的”。这种力度,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判断点画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

圆,是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圆的线条饱满、结实,具有浮雕感,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即古人所说“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令笔心自点画中出”写出来的笔画。“映日视之,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也就是古人“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 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笔偏侧(指一偏到底),写出的线条(点画)则扁、薄、浮、弱,抛筋露骨,就无美感可言。

再谈“涩”。涩者,不浮滑,不流畅之谓也。用在书写中的用笔上,就是线条冲破纸面的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而笔迟涩进。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的越充分,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力感。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仅是圆的,而且也是涩的。因为屋漏的水沿着墙壁(土墙)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没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墙面上并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线产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见曲、似滞还流的水痕,这正契合了书法线条涩的表现。

“圆”和“涩”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圆是中锋用笔,涩也是要笔锋直立,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古人有“横鳞竖勒”之说,意思是写横要像逆向刮鱼鳞一样,产生一定的阻力;写竖像骑马奋力前行,而又要用缰绳勒马控制,是一种蓄势的前进。刘熙载说:“笔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涩矣。”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飘弱,而有沉着、凝重、苍劲老辣的效果。

另外,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不能平铺直叙。体现在书法上,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无论是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

  3、墨法

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书法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课题。“字本与笔,而成于墨”“肉生于墨,血生于水”,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没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处。“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

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杜甫诗云:“墨气淋漓幛犹湿”,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过许多年,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精气神采不可磨灭。“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

墨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但也不能过分悬殊,应在看似变化不大的墨色中,写出使人感到变化极为丰富而又保持“润”的特点,才是理想的用墨。

对于美术作品怎么去欣赏,欣赏美术作品可以从哪几个角度(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