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变得越来越便利,青少年也大多会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社交、娱乐放松等。同时,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一些不良人士利用网络进行诱骗犯罪,给孩子们的身心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作为家长,如何在孩子们进行网络冲浪时,守护好他们的安全呢?
浏览记录里有了奇怪网站
小勇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平时父母工作较忙,大多是爷爷奶奶照顾。父母为了方便联系,给他买了手机,也允许他做好作业后可以用手机看看动画片。
最近妈妈发现自己的账户里有一笔莫名支出,再看小勇的手机,居然下载了好几款游戏软件,浏览器浏览记录里还有一些奇怪网站。
专家门诊
把脉
作为网络原住民,当代青少年从出生前就生活在网络时代,因此完全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接触网络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允许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网络空间,存在海量内容资源,有些内容能够扩展孩子视野,对其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有很多内容不适合孩子接触,容易给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由于青少年的分辨能力有限,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蒙骗。另外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也容易陷入过度使用、沉迷网络的情况。因此,作为家长,需要对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一定的监管与引导,这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支招
如何对孩子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监管,需要家长做长期考虑。从孩子最初接触使用电子产品和网络的时候,就要有所限制,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适宜贴切的管理,逐步放开,让孩子从家长协助监管再慢慢到自我管理。孩子的自控能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展的。
因此,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切不可贪图方便,没有任何监管地让他自由使用网络。相对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家长最好能陪在旁边,比如陪他一起看动画片等;如果陪伴确有困难,那可以根据时长事先把相应的视频或游戏准备好,然后把网络或者其他无关程序关闭。过程中,家长最好可以不间断地关注留意一下。如此,孩子在网络上的行为,家长能第一时间知晓并进行及时监管。
不愿上交手机也不说玩什么
琳琳是个初二年级学生,五年级的时候父母给她买了手机。之前父母对于她的手机使用管理相对比较严格,平时不能使用,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可以每天玩半个小时左右。琳琳大多数时候也都比较听话。
可是后来,因为居家网课,她需要在钉钉平台交作业、和老师联系等,妈妈就只能让她自己管理手机。渐渐地,妈妈发现琳琳经常长时间地玩手机,至于她在手机上到底看的是什么、玩的是什么,妈妈更是无从得知。甚至有几次晚上睡觉的时候,她也不愿意上交手机,为此还和妈妈发生过几次不愉快。妈妈对此很生气,却也无可奈何。
随着孩子年龄的慢慢长大,他们的心理也发生着很多变化。他们对外在的世界越来越好奇,想要去进行更多探索;自我意识也开始越发强烈,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不希望父母对其管束太多。但因为他们还未成年,很多想法和行为还不成熟,父母对于他们也还有很多的担心和不确定。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很容易发生矛盾冲突。
其中,关于手机、网络的使用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亲子矛盾中的常见冲突。有的家长对此严格管理,亲子间冲突频发且不断升级;有的家长为了平息战火,索性完全不管。北师大曾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中显示:14.76%的父母知道孩子上网做什么,知道一点的占到33.8%,将近7%完全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做什么,也无法控制孩子上网。
支招
对于孩子的手机、网络使用问题的管理,最好能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采取相适应的方式。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注意管理的方式方法,最好能在孩子刚拥有手机的时候,就和孩子在讨论沟通的基础上清楚约定手机使用的基本要求。约定就意味着不是家长的单方命令,需要考虑孩子的想法;也不是完全满足孩子的需求,会有家庭的要求和规范。父母孩子相互讨论共同协商,直至达成基本共识。基本要求中除了关于使用时间的考虑之外,也可以有关于使用权限、青少年模式、家长监管方式等多方面的约定。充分的讨论、事先的约定,可以在青少年自我权力主张与家长监管职责之间达成平衡。
当家庭形成手机、网络使用的基本规范要求后,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家长温和的坚持。对约定事宜的坚持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生活中可能也会有些特别的例外时刻,但是每一次突破规则都要谨慎,要具体分析,要保持弹性。
另外,家长要注重平时细致观察,并积极引导。孩子是否沉迷网络、是否有网络使用方面的困扰等,其实在生活中一定是有一些信号和线索的。家长要注重平时的细致观察,要注重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了解他的想法感受、网络使用情况等,并及时地进行引导。有研究显示,亲子关系每增加10%,孩子网络成瘾问题能降低7%到8%,因此建设积极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应对孩子网络使用问题的更为根本、更为长效的方式。
在网上“随便说”却挨批评
晓晨是个高二学生,最近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矛盾。他觉得很生气,就在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几个社交平台发布了一些攻击诋毁对方的言辞。
没想到事发后,老师不仅严厉批评了晓晨,还把他父母找到学校。晓晨很不理解,也有点委屈,觉得自己也就是在网上随意说的,为什么要如此兴师动众。
青少年心智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有时候想法会比较偏执,情绪可能会波动不稳定,行为有时候又比较冲动。因为网络的虚拟和匿名的特点,容易使得他们在线上的言行更不加以控制,进而产生“线上去抑制化效应”:在线上可能会和陌生人分享最私密的事情,可能会把自己的情绪更加夸大和自由的宣泄,可能会在愤怒等情绪下更轻易地暴露自己的攻击性等。因此,网络霸凌等不良行为现象就会产生。
近年来因为网络暴力、网络霸凌等引发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了解,参与网络暴力、网络霸凌的也有不少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这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也需要家长的监管和引导。
支招
很多时候家长引导的“功夫”是在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和孩子澄清网络非法外之地,网络使用也有相应的、甚至是法律层面的要求,每一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当然,父母的“身教”更有助于约束孩子的上网行为,家长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要给予积极正向的示范,要提醒孩子在网络中发表言论时,也应当做到不攻击、侮辱、诽谤他人,不曝光他人的隐私,不制造和传播有关他人的不实信息,谨防无意间助长了网络暴力给别人带来伤害。
如果孩子自己遭遇了网络暴力,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坚定地给予支持,陪伴并帮助孩子勇敢地保护自己、走出网络暴力对自己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