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专业设置与未来职业需要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大学的专业学习与将来的职业选择也是两码事。所以在选专业时,既不能不顾将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盲目选专业,也不能将选专业与选职业简单地画等号。2023年4月19日 日前,教育部发布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育部积极引导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相关专业,此次新增了地球系统科学、生物统计学、未来机器人、安全生产监管、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医工学、乡村治理、家庭教育、无障碍管理等21种新专业,并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截至目前,本科专业目录共包含93个专业类、792种专业。
在众多专业中,少数学科专业与职业对应路径是清晰的,比如教育学面向教育相关行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数成为教师等;医学主要培养医疗行业人才,想成为医生就必须有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学习背景。大多数学科专业与职业对应路径是一对多或多对一,专业和职业之间盘亘交错。读了某个专业能找某一类工作,我们的未来也不应被某个学科专业定义。
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的是信号和信息的处理方法。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还需要跟上物理知识,尤其是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电学知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不仅需要自己设计,连接一些电路,还需要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交叉学科的发展使得专业与职业一对多的情况更加普遍。很多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培养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了解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后,选专业时还有几个疑问需要解决。除了分数和位次,你对这个专业感兴趣?你能否适应这个专业?毕业后你是否愿意从事相关的职业?毕业后能不能找到令你满意的工作职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职业目标出发。
我们要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清晰的明白大学学习的专业未必代表未来的职业,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的专业,那将为我们一生的事业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只有确立了职业目标之后,才会有动力去追求,也更有助于选择专业方向。
那么如何设定职业目标呢?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己的兴趣、实力等各方面定位得越准确,在志愿填报的时候目标性就越强,就越不容易出现偏差。在高中阶段,有同学对自己的兴趣并不明确,可以用排除法,排除自己不擅长的事,比如自己的动手能力特别差,就尽量不要选择机械与自动化专业。
比如这个同学晕血,就尽量不要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划定自己能接受的兴趣范围,然后在兴趣范围里,了解有哪些专业,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什么?是否愿意从事相关职业?确定职业目标还要结合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学习能力、教育理念、性格特点、等等。设定职业目标时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以后的就业怎么样?以后的薪水如何?自己对这个专业方向喜欢不喜欢?能不能胜任?那么你离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更近一步,在读完大学后,不会再为选择了某个专业后自己能干什么而迷茫、为就业问题焦心。
如大学的分类与特点、大学的层次及特点、大学的办学实力、大学的专业设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