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性别歧视”的考研女生
最近有这样一条热搜:
有一位女生报考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初试笔试第一,面试却被刷了下来。
她就把这件事发到微博,晒出自己面试英文自我介绍的稿子,声称自己遭遇了性别歧视。
没想到,网友并没有站在她这边。
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来自上海交大助理教授、大V@狸角兽,她是这么说的:
“英文ps(个人陈述)写得很飘,全程都在抒情“物理是我的梦想”,完全没有扎实地“我已经做了什么,打算做什么,为什么这么打算”。猜测咔掉您是因为科研经历非常薄弱。底下建议您出国的根本没看图,这个ps,申出国也申不到清华的peer school。别什么都扯上女性歧视。”
更多内幕爆出,也佐证了网友们的看法,这女孩面试时自我介绍说自己出过国、开过店、擅长微博营销,专业问题却说不清楚,被刷也是情理之中。
女孩后来自己也承认,是自己 “努力错了方向”。
遇到失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分青红皂白就觉得是别人加害自己,这样的“受害者心态”,在职场中也极为常见:
同事没对自己笑脸相迎就是不满意自己;同事聚会自己没被邀请就是被孤立;方案没被上司采用就是上司打压…
虽然,办公室斗争其实并不少见,但那也是大佬们的事情。
讲得难听一点,以你的级别,别人没兴趣也没必要排挤你。
如果总把自己当成 “受害者”,把一切不顺归咎于别人,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负能量爆棚的人。
更有甚者,可能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所谓“被针对”
往往只是能力不够
公司曾来过一位实习生,名校毕业,看着也挺聪明,我们本来对他印象还挺不错,打算好好栽培他。
没想到他来了不久,时不时就和同事闹别扭,说对方看不起实习生。
我以为他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特意去问,他扳着手指头一件一件开始数:
上星期几位同事聚餐,没把他叫上;他做的一个PPT,被要求修改了好几次都没通过;微信问同事一些问题,同事总是很晚才回复或者回复得很简单。
我都无语了。
他做的那个PPT我也看过,逻辑混乱,主次不清,颜色搭配和排版一塌糊涂,不反复修改根本用不了。
至于聚餐,同事们和他又不熟,不叫他也正常;
微信回得慢,拜托,不是每个人时刻都盯着手机的。
可在这位实习生眼里,他就是被同事针对了。
资深财经评论人孙虹钢在《工作就是生意》一书中说,
工作就是份生意,职场上人和人就应该是一种明确的生意伙伴关系。
公司不是学校,不是让你来学东西的;
同事和上司没必要和你像闺蜜般友好,整天对你笑脸相迎,或者需要考虑你的小情绪。
在这里,大家只是合作关系,一起协作把公司的业绩做好。
你行你就上,你不行,那就想办法把事情做好,或者干脆站一边去,让能做好的人上,就这么简单。
大家都很忙,忙着赚钱忙着完成KPI,没谁有时间专门针对你。
所谓“被针对”,往往只是你能力不够。
美剧《我们这一天》里有一个情节:
胖胖的凯特有一副好嗓门,去参加电视节目试唱,只唱了一半就被导演打发了回去。凯特指着旁边一个漂亮姑娘说:“难道就因为她比我瘦,就可以留在这里吗?这不公平。”导演没争辩,只是让那位漂亮姑娘唱一下凯特刚刚唱过的那首歌,这姑娘唱得十分惊艳,简直是专业歌手的好。
导演说:
“你音域太窄了,又缺乏练习,跟那些16岁开始每天接受专业训练的专业演唱者相比,差得太远了。我不在意你穿衣的尺寸,你只是不够出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