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管孩子,生活、兴趣、特长样样操心,为什么孩子总是一副无所用心、懒懒散散的样子?”
很多家长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那究竟是什么使家长陷入了管得越多、孩子越懒散的怪圈?
以下三种“管”,极易导致孩子成长力不足,没有责任感,松懈懒散,家长朋友们快来对照着看看,自己是否“躺枪”了呢?
①过度干预
许多家长在孩子1-3岁时就是全部“包办”,导致孩子上小学之后,完全不懂得该如何安排自己的活动。于是,家长只能继续像对待幼儿期的孩子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从收拾书包、整理房间这些生活小事,到孩子报什么兴趣班等,无不参与、无不干预,有时甚至直接替孩子作决定。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变得不爱动脑、懒得思考、懒得操心、自主管理的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②过度奖励
家长如果总是将奖励作为激发孩子做事的手段,孩子以后做任何事都会渴望得到奖励,就不会重视做事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进而对某种行为或学习逐渐失去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
③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会剥夺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家长一心爱子心切,殊不知,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中,孩子渐渐失去了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的机会。
以上三种“管”法比较典型和普遍,容易导致孩子拖沓、懒散、缺乏责任心。怎么办?建议您可以这样“管”:
①多放手,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家长要逐渐对孩子放手,对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干涉,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应该允许他们失败,给他们尝试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机会。
②不放任,树立孩子规则意识。
对孩子充分信任和放手,重视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可以我行我素,家长要给孩子明确自主的范围,什么是可以适当放宽的,什么是需要限制的,什么是必须严格遵守的,让孩子明白“越自律才能越自由”。
③巧奖励,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家长要多使用内部奖励,少使用外部奖励。孩子通过积极地探究和了解周围世界,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本身就是对孩子奖赏,此时家长如果能够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并给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种奖励就是内在奖励。相反,家长为了让孩子做某事而给予物质上的承诺和奖赏,就是外部奖励。
以上三种“管”法,家长可以尝试使用,我们始终认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真理,每一种方法对不同的孩子和家庭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