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留学有必要吗,本科留学国内认可度高吗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10-30 00:58:56

耶鲁本科学院’22届本科生郭若荠

我觉得留学不是所有人的必需品,从来都不是。如果你是学数学的、学理工的,我觉得在某些方面的科目国内可以提供的教育和国外并没有显著差距。但是对于比如很多人文学科来说,国内大学可能完全无法提供国外大学相应水平的教育,这种时候出国就很有必要。举个例子,我学习的英文文学,属于不出国就非常离谱的专业。类似的专业还有哲学、神学等。所以 “还要不要留学” 这个问题取决于你未来想要学习的科目和发展方向,并不取决于所谓大环境的变化。

我觉得考虑未来发展和个人就业留学很难值得,至少从我有限的角度看。当然我自己选择这个专业就没有考虑过什么值得不值得的问题,因为以后我的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赚回我留学期间花出去的钱。我觉得 “未来发展” 和 “个人就业” 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如果我想写诗,或者喜欢戏剧艺术,或者研究哲学,那么我未来找工作的前景注定不会有我喜欢编程的同学们好。但这不代表我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可能我能过上我想过的生活,做我想做的研究,拿着相对普通的薪资做自己觉得不普通的事情。所以值得与否,要看你如何衡量。如果是金钱至上,工资最高,那么我觉得很多时候留学是不值得的。如果你想要开拓视野,做你想做的事情,那么我会说:放手去做吧。

我觉得所有留学生可能共同体会到的就是——长大了。被迫离开熟悉的家、熟悉的土地、熟悉的面孔和语言,确实是一个会让人迅速从学生变成大学生的过程。我还记得我第一学期因为自己高中引以为傲的许多科目都在周围许多天才的衬托下显得平平无奇而不知所措。我还记得我一开始的各种自我怀疑和难过。客观条件都没变,可随着留学时间的增加,我渐渐被迫学会了接受一些不完美,并努力做得更好。“开拓视野”似乎是最为俗套的一个对留学的赞誉,但是留学真的让我看到了许多我曾经无法想象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并通过这种经历更加了解了自己。

我曾经想,如果我不是热爱我所学的专业,可能我会改变留学的选择吧?倒不是学术氛围或社会环境,主要是很孤单呀。拿我自己举例子,在中国人不多,舍友也都是外国人的本科,再到另一个国家系内中国人依旧不多的研究生,后面的学术路也不知道往哪里走,很难一直和身边的朋友在一起,不像国内朋友和朋友之间很多时候只是一趟高铁的距离。

虽然这么说,但是留学给我也带来了很多美好,让我认识了我本来没有机会认识的人,接触到了我本来没有机会接触的事物。我和文学诺奖获得者在一个屋子写诗;我的室友每周会弹自己在爱尔兰制作的自创木制乐器;我每年会默默吐槽所有人对橄榄球超级碗的热爱并开心的夹几根食堂那天会做的热狗。Who knows?我可不想错过这些。每条路都有每条路的美好吧,我也不后悔选择了出国留学。

本科留学有必要吗,本科留学国内认可度高吗(9)

耶鲁本科学院’23届本科生孙海若

在美国念书,不免被问起:还推不推荐现在的孩子留学啊?这一问,包藏了诸多前提,比如当前国际局势堪忧,比如“海归”数量发了大水,比如一去可能再不回头。临近毕业,回国求职的朋友无一不哭:可太卷了。也是,喝几口洋墨水哪见得有奇效?海龟与土鳖在同一片丛林相遇,众生平等,物竞天择,难见分晓。

其实有个“万金油”答案:看你为什么想留学。为了钱吗?如果教育是场投资,回本恐怕耗费太长时间。为开拓眼界?5G冲浪的时代,好像也犯不着离家千里。为学术前沿?大家不过是想脚踏实地好好生活。为文化多元?努力融入当地主流,不一定好过舒舒服服做自己。好吧,那要留学吗?我心中隐隐笃定,却辨不清个中缘由。

我听过一门佛学思想课,教授是位出家又还俗的白人大叔。他身材精瘦,带一副细银丝边眼睛,拖一条灰白参半的马尾,眼里透出淡然悲悯的真挚。开学第一课,他居然问:什么年代了,知识资源不都在网上了吗?我们为什么还要上课?一人讲,众人听,形式之古老,打佛陀讲经时已然如此。因为课堂不光是传递信息的方式,他又行云流水般地自答。这几乎是一种仪式:一群人,身处同一时空,全身心投入思考某一问题。哪还有其它地方许你做这种事?紧接着,一行加粗黑字大剌剌躺在了PPT上,“你在这门课里学不到任何有用的知识”。我笑了:也许这就是留学的意义,在无用之用里开出花来。

后来,教授讲述佛祖早年间的故事。据说,释加牟尼的父亲盼他一生快乐,不识痛苦,便将他从小关在宫殿里,人造出一片温柔富贵乡来。这里,触目可及是青春与健康,从未见人老过三十岁,更没有疾病或死亡。直到有一天,他偷溜出宫,走在街上,居然看到行人头发花白,便问侍从:这人怎么了?答:老了。什么?人会变老吗?等等,所以我也会变老对吗?

这一惊觉,是佛祖悟道路上的重要时刻:一个对死亡闻所未闻的人,突然直面生命必然的终结,被“我会死”三个大字当头棒喝。讲到这里,教授顿了一顿,对我们说:你意识的到“人会死”吗?当然,我们不曾活在真空的乐园。但是,理智上认识存在,和真真切切地知道,可不是一码事。

现在,请你抬头,环顾四周。这间屋子里的每一个人,终有一天,都会死。所有你见过的人,你爱的人,你还未相遇但有朝一日将要爱上的人,都会死。你心底美丽绚烂的梦想,你朝它一步步迈进,实现,然后到了某一天,你也会死。是的,死亡,这是毫无疑问一定会发生的事。我们真的意识到“我会死”了吗?

台下一片静默,鸦雀无声。我猜,全班都有点被震住了,吓着了。教授补好他的第四堵墙,继续讲成佛的故事。我不知道,在同学心里,这一段追问式的启迪会泛起多少涟漪。我只感到幸运,在一个毫无征兆的昏沉午后,这一席话解答了我心中长久的困惑,在追寻意义的一路迷雾中,点亮了明黄摇曳的一盏灯。

我认为留学的价值全然主观,全在体验,在于“死亡”的阴影虎视眈眈,并终将有一天从黑暗中走出,和你同坐在一张桌前对峙;在于一脚踏入时间的奔流,日日夜夜似乎无限漫长,几十载春秋却一眼望得到头。所谓客观现实的好处,比如高薪工作,比如洋气腔调,比如哲理思辨,一切硬通货、软实力,都不见得是值得瞄准的目标。从生命的终局往前推,一帧帧倒带,将“活着”铺陈开来,你问自己:生,是为了无限可能,还是踏实度日?是背包行至世界的尽头,还是坐看一方天地的欢喜?我是谁,我要什么?要不要留学呢,要不要做任何选择?,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朝着心的方向走,才能豁然开朗,天地一宽。毕竟,“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都是过程。流水的年华,如风的悲喜,每一次貌似结果的命定,也不过是过程之一而已。也许,正如在信息漫天飞舞的时代,上课成了一门古老的仪式,远渡重洋独立生活,在无边黑夜里舔拭孤独,在文化差异中寻找自我,将一切交付给这个陌生的世界,带上青春的朝气奋力一跃,潜入知识的无边海洋,便是一场艰难又新奇的成人礼。

我想起来时的路:靠在飞机的舷窗上,看一道道金光穿过波浪滔滔的云海,恍惚间仿佛来到《西游记》的开头,一猴一篙,远行求学,在夕阳下撑起竹筏,在汪洋中漂流浮沉。如果可以的话,我想亲眼目睹海上的莫测风雨。虽然翻不成筋斗云,但人生漫漫,自是风景,山水迢迢,路在脚下。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upcoming events, please follow us on WeChat at YaleCenterBJ.

更多精彩活动,请关注耶鲁北京中心微信公众号YaleCenterBJ。

,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