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浏览器暗示着什么,uc浏览器2022年最新版

首页 > 科技 > 作者:YD1662022-11-20 09:38:45

uc浏览器暗示着什么,uc浏览器2022年最新版(1)

网络流行文化的更替,常常令人猝不及防。前段时间,一个叫“UC震惊部”的词突然走红,尽管它来自UC浏览器首页,但实际上泛指所有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和自媒体上的“震惊”标题,比如《震惊!一女子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做出这种事情!》《震惊!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

但“UC震惊部”就等同于“标题党”吗?“标题党”倒不是今天才有,更也不是中国才有,近年来被一致诟病。然而,“UC震惊部”却超越标题本身,变成了一个网络流行词而受年轻人欢迎,用它来戏谑、吐槽,被如此玩坏了的“UC震惊部”何以震惊到了年轻人?

uc浏览器暗示着什么,uc浏览器2022年最新版(2)

撰文 | 新京报记者 罗东

从“标题党”变网络流行语

今年春天刮来一阵“UC震惊部”风

今年春天吹来了一阵非比寻常的戏谑风: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网络上,频繁出现一个叫“UC震惊部”的词。尽管“UC震惊部”在媒体评论和商业竞争中被质疑,但它已超越标题本身,纯粹地演变成一个网络流行语。

事情的原委是,UC浏览器经常在其首页上推送各种带有“震惊!”的内容。年轻的用户联想起从小到大常听的“有关部门”,戏称UC公司内部可能真的存在一个“震惊部”,工作内容便是专职取“震惊!”标题。

uc浏览器暗示着什么,uc浏览器2022年最新版(3)

周星驰的剧照是微博上吐槽“震惊!”的常用配图。

除了浏览器,同样的“震惊!”在UC订阅号上是家常便饭,在同类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和自媒体上更是遍地开花,比如《震惊!一女子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做出这种事情!》《震惊!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等读者打开,内容却大相径庭。

你可能一笑,不就是被热议的“父母辈”朋友圈内容吗?

倘若真这样认为,那便是跟不上流行文化的发展潮流了,“震惊!”已有了更高级者,比如《震惊!著名lol玩家和dota玩家互斥对方不算男人,现场数万人围观!》,年轻人熟悉周杰伦常年代言游戏广告,林俊杰常玩dota,于是两人合唱《算什么男人》便有了这一条震惊新闻,阅读量可观。

倒也有“脸红”和“中国人”等部,但它们不及“震惊部”出现得猛烈,而“UC震惊部”更是统领了潮流,在许多语境中,并非只指UC浏览器或订阅号,而是所有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和自媒体上的“震惊!”标题。

既然标题上夸大其词、耸人听闻,跟正文内容不搭,也缺失了重要的、关键的内容信息,使用其中一些醒目、刺眼或大尺度的词拼凑,目的是诱导读者点击,现在的“UC震惊部”是否就不过是被诟病的“标题党”?

不新鲜的“标题党”

“标题党”不是现在才有,不是中国才有

如果单从标题和正文“风马牛不相及”的架构上看,“UC震惊部”跟“标题党”遵循着同样的逻辑。然而,把时间拉长,把地域放大,“标题党”却不是现在有,更不是只有在中国才有。

民国时期便有,比如网上流传甚广的《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上世纪30年代,何应钦任湖南省代省长,清明节扫墓,官方指令各报用“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作为标题。某报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题意与原标题毫无二致,但“他妈的”也是一句国骂。不同的是,这些标题因反讽官僚、腐败和强权而受推崇。

比民国更早的时候,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黄色新闻”的“标题党”早已登上新闻舞台。说其“黄色”,和色情无关,而是源于《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争抢时政讽刺连环漫画“黄孩子”。两家报纸的竞争,推动了美国报纸揭露时弊,但往往在报纸头末版使用耸人听闻的文字或图片,正文的内容却不“耸动”,甚至和标题相差甚远。

即便是到了互联网时期,“标题党”在美国同样存在,叫“clickbait”。比如新闻门户网站上的“He Bring His Girlfriend To The Hospital To Deliver Quintuplets But Gets A Huge Surprise Instead”,不论实虚词一律首字母大写,大意是“他送女友到医院产检,结果令人震惊!”打开的结果是,女友长胖而非*。同类标题,也有“When She Looked Under Her Couch Cushions and Saw THIS ...I Was SHOCKED!”译过来是“她揭起沙发目睹,竟然看到……我当时就震惊了!”被《纽约客》批判的buzzfeed网站更是“标题党”的集大成者。

uc浏览器暗示着什么,uc浏览器2022年最新版(4)

Buzzfeed网站回应“标题党”的指称。

不管是使用多义词,还是隐去关键的、重要的信息,“标题党”在传统和互联网时期都算不上新鲜事物。只不过,读者在阅读正文的过程中,会把是否获得了想要的信息做个人考量,坏的、不符合期望的,才是“标题党”。流行的微信自媒体“咪蒙”,即便以“我靠援交买了房”为标题,满足“标题党”的所有要素,但她的读者读罢,只要仍觉有收获,在他们心中也不是“标题党”。

吐槽和自嘲

“震惊!”遍地开花

跨过具体的标题,现在来假想一个场景。由家出门,从楼上走到楼下,经过走廊、门、电梯、中庭,到小区小卖部。所行不到千米,或许踩湿地板,在电梯里遇到邻居小女孩、老太太,到了中庭,看见有落叶的树,有清洁师傅。画面或许生硬了些,却是非常日常的场景,“UC震惊部”分秒可取出类似标题《震惊!男子关门当着那女的面做了这一件事,她当场脸红了……》,即便只是帮忙按了电梯,小女孩(变“那女”)不好意思。

其它也可用到的要素,包括“湿地板”、“清洁师傅”,都能演变成富有“性”想象空间的“湿了”、“老汉”。由此看来,“UC震惊部”的标题生成,跟前些年的“标题党”已不一样:不只是从正文中抽取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个别措辞,而是将某个场景里的所有人物、动作、花花草草等要素都打散变碎,挑选出数个,用“竟然这样”“真相是……”“做出这样的事”等把它们重新排列、组合,使人联想到两性、女性、性和伦理或暴力。

这种差异的确存在,却并不显著。要区分出两者实在非常简单,“UC震惊部”都带有“‘震惊!’”呀。将诱导性的词单独提出来,置于句首,以“!”结尾,是其最直观特点,而这种模式的标题,已经占领一些严肃的新闻客户端或媒体公众号,比如“信息量太大!”“背锅!”“捂脸!”。

在此意义上,便清楚UC负责人何以要隐晦地说“‘震惊’背后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且不止于 UC 平台……‘震惊’还正在成为一种亚文化……”在今年3月22日,他们推出“UC名家”专栏,试图用严肃阅读改变被外界质疑的形象。不过,在推介宣传PPT上提出,严肃内容也得“刺激”读者,连日来“震惊!”仍见于UC浏览器和订阅号,在其它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和自媒体上更是遍地开花。他们说要打击这类标题,年轻的读者却开玩笑“震惊!UC以后不让震惊了!怎么办?”

而到微博上,“UC震惊部”演变成了一个网络流行语,用它来消遣直至将其玩坏,而不单指此类标题本身。“UC震惊部需要你!”“震惊!震惊!震惊!最近的消息一个比一个劲爆,感觉自己活在UC震惊部!”俨然是一种有趣的吐槽和自嘲方式。

阅读层次上的低位

性和暴力是“震惊!”身上的标签

年轻人深谙“UC震惊部”标题和内容的新奇、性和暴力,非常清楚在阅读层次上处于低位。从浏览器、订阅号自媒体到门户网站,这些平台的震惊标题所获取的庞大流量,相当部分都是来自他们,而“UC震惊部”的标题和内容,时刻摆在首页的醒目位置。两个事实支持这样的判断。

其一是“UC震惊部”的传播方式。年轻人之所以知道“父母辈”微信朋友圈“标题党”,是查看他们的朋友圈,知道原来有这样一些内容存在。但“UC震惊部”不同,它首先不是在社交网络上,而是在浏览器、客户端和门户网站上,即便这类平台同样在走向社交化,却并未真正实现好友社交和分享。这意味着,“UC震惊部”至少在兴起早期是有青年读者的,是他们把那里的情况传播了出来。微博和知乎上,年轻用户在2015年便有了“UC震惊部”的网页截图。

其二是年轻用户占领互联网空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6月)和《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1月)统计数据说,网民年龄分布中,10-39岁的占比高达74.7%,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多元化——80后、90后甚至00后,占据了网络话语空间的主要地位。

他们既然都清楚“UC震惊部”身上的标签,但何以把它从标题变成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十几年中,确有许多在主流文化中处于边缘的、负面的词,变成了网络流行语,典型者如“草泥马”,以一种戏谑的姿态表达不满。

故事从“洪荒之力”说起

“UC震惊部”震惊了年轻人

“不就是‘UC震惊部’吗?大家也就笑笑而已,干嘛要做解释?”是啊,何必要揪着一个流行语?故事可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说起。

中国游泳女队的傅园慧以那句“我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走红网络,受到追捧。许多人感到惊喜,经历几十年的体育“举国体制”,终于开始了享受体育竞技本身,“尽力就好”“开心就好”“能否赢奖牌不重要”。然而,90、95和00后年轻人却对年长者的这类反思不感兴趣。

是他们不赞同享受体育竞技本身吗?这样的声音的确有,比如目前依然是靠税收支撑了运动员的所有费用,不能简单说个人可只享受竞技,但显然不是他们。

uc浏览器暗示着什么,uc浏览器2022年最新版(5)

傅园慧的“洪荒之力”。

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和“我这清晰脱俗的美少女,跟妖艳贱货不一样”引起同龄年轻人的共鸣,他们热爱个性和自由的程度,即便不高于也绝不低于任何群体。坊间流行一种说法是,他们成长的年代,没有感受过曾给民众带来苦难的经历,除了课本,也没有历史经验的记忆——长久以来,这些历史遗产摆在亲历者面前,更清楚什么制度是不好的,什么才是更美好的发展方向。是这样吗?是,但非全是。

“说来说去,不就是制度,不都是环境的原因吗?”“大一时,一个喜欢批判的老师让我钦佩,而到了大四,他只会让我觉得没有什么学术真本事!”“都是一些陈词滥调,也就够哄哄大一新生。”你可能听过类似说法。当然了,或他们的表达更含蓄,大一还喜欢常怀批判热情的教师,到了大四怀疑其水平,大学本科觉得把问题往制度和环境上思考是一种深刻,但工作或到了研究生,就觉得是“low”。

他们厌倦这样的思考方式,也不喜欢“严肃思考”或“严肃阅读”。在他们看来,脱去概念和表述的外衣,都是将问题归结到制度,归结到环境,不看也明白其结论。他们不屑一顾,而偏爱更直接的内容,乐趣也好,吐槽也罢,开心就好,即便是“用‘UC震惊部’伤害我呀!”也不过是一种自嘲。

互联网有其自由、活力,任何流行语的出现都可能,变幻莫测。有的是出于纯粹娱乐,有的算得上是缓解疲惫和压力的方式,而有的表达不满或吐槽。穷究流行语的背后,每个词都有其理由。

然而,面对“UC震惊部”这样一些本来被诟病的标题,年轻人深知它身上的标签,但还是轻易而举将其变成网络流行语,而当这一标题风格越来越出现在严肃的新闻客户端以吸引着以他们为主体的用户流量,即便有难以捉摸的原因,也容易让人感受到,四十年来的思考方式在他们身上变淡。

近四十年来,面对所见证的“前三十年”历史遗产,年长者们偏爱从制度和环境当中寻找每件事的原因。但他们更愿意直接选择充满个性的生活方式,可以把所有事物都戏谑化,哪怕“一天被震30次”。这同十年前以批判著称的80后也不一样了。

uc浏览器暗示着什么,uc浏览器2022年最新版(6)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新京报记者 罗东; 编辑:阿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