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寒士读书的故事,中国古代勤学苦读的故事

首页 > 科技 > 作者:YD1662025-05-02 07:09:07

古代寒士读书的故事,中国古代勤学苦读的故事(1)

以下是一些古代寒士读书的故事:

1.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 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2. 范仲淹断齑画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3. 宋濂冒雪访师: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依然没有接见他。当时天气寒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他的脚趾也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时,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他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时,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他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4. 张溥七录斋苦读:明末文学家张溥年幼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所读之书必抄之,且边诵边抄,每抄写一遍,就把书稿烧掉再抄,如此反复六七次,右手都抄出了老茧。《明史·张溥传》记载了他冬天抄书的情景:“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意思是冬天抄书手冻得皲裂了,他把手浸在热水里泡一泡,舒展了再抄,每天数次。后来,张溥把自己读书抄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斋”。

5. 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

6. 车胤囊萤映雪:车胤家境贫困,没钱买灯油,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孙康则在冬天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7. 李密牛角挂书:李密小时候给人放牛,他把一帙汉书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如此勤奋,便与他交谈,对他的才学十分惊讶,回家后还告诉儿子杨玄感要向李密学习。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等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8.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时,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居然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刘勰经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9. 欧阳修复习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其带上了好学之路。

10. 路温舒编蒲抄书:汉代的路温舒小时候家里穷,他在放羊时,割取沼泽中的蒲草,截成竹简,用来抄书学习。晋时的王育也有类似经历,他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这些故事展现了古代寒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勤奋读书、追求知识的精神。他们的努力和毅力为后人所传颂,也激励着人们在学习和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懈奋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